滄江魚

家里五六平方米的陽臺,自從被妻子改造成花園,我們就在綠肥紅瘦的意境里,逐步放下了兒子外出求學后留下的空落和沉悶,開啟了另一種“花香爛漫”的生活方式。就連妻子3個月前買回來的丹桂,也在這個中秋月圓之際,如期開放。
父親早已點燃了他的火塘,一絲不茍地烤抖著他親手揉制的茶葉。那只被淬煉了無數遍的茶罐,在父親嫻熟的手上活蹦亂跳,急時如風劍光掠影,輕時如水微波拂面。懸壺入水的瞬間,焦香四溢,茶葉涅槃,情感升華。
多少年來,父親總是用這樣的姿勢,抒發他對生活的理解:只有千錘百煉,才會芳香四溢。尤其在這個月圓人圓的中秋佳節,因身體原因喝不了酒的父親,一如既往地要烤一罐百抖茶,犒勞我們弟兄幾個。
看著父親虔誠的姿勢,我忽然想起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當年他一路翻山越嶺,走過我們居住的小城,也是在這樣一個“竟夕起相思”的日子,懷揣越來越激烈的思鄉情結,在灌滿江風的月色中,敲開了瀾滄江畔高枧槽梅姓老人的門扉。
紅紅燃燒的火炭,熱氣騰騰的茶罐,梅姓老人用百抖茶這獨特的方式招待遠方的客人。徐霞客在游記里寫下“梅姓老人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飲予”的佳話,這段意外的緣分從此讓“百抖太華茶”飄進千家萬戶,也把華夏民族的中秋情懷播種五湖四海。
記得26年前,我揮別父母遠赴他鄉求學。一段時間,識不了幾個字的父親總要親自給我寫封信,蹩腳的語句、成堆的錯別字,說的都是家里的瑣碎點滴。無法想象,父親趴在桌上組合文字時該是怎樣的揪心和艱難,每次讀著那一個個拼湊起來的筆畫,我都淚滿眼眶。
24年前,即將離別學校的我,度過學生時代最后一個中秋。那晚,我被來自鄰縣的同桌拉去參加他們的老鄉聚會。聚會結束,看著滿地扔落的剩余月餅、糖果,我心疼不已,全然不顧別人不屑的目光,拾撿一些帶了回去。
以后的幾天,這些拾來之物成了舍友們爭搶的熱點充饑品。一個月后,我們背起行囊分道揚鑣,臨行前,同桌悄悄塞給我一封信,說是他的女老鄉讓轉交的。
清秀的字跡透著淡淡的情思,信里說:一個懂得節儉的男人,肯定是一個懂得珍惜的男人,希望月餅為媒,牽手一生。20多年來,每每說起這事,妻子還嬌羞不已。
每逢佳節,我們依然會吃著五花八門的月餅、蛋糕、瓜果,喝著父親的百抖茶,嘮著那“最浪漫的事”。
兒子雖然去了幾千里外的他鄉讀書,但現代化的智能通信設備早已模糊了距離,讓花好月圓即刻實現。
月光所照,皆是故鄉;雙腳所踏,皆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