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東北全境解放后,吉林省各族人民把支援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還把一部分戰備物資交中央調劑,支援其他野戰軍。
1949年3月,中共吉林省委發出“鞏固后方,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號召,決定在吉林、長春周圍新解放各縣動員6000名青壯年參軍。5月末,征兵計劃超額完成。同年6月,又在延邊和吉東地區征招1500名朝鮮族戰士,全部開赴前線。1948年12月初,遼北軍區給長農縣下達了2800名招兵任務,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實際參軍人數達到3000多人。1949年3月14日,遼北軍區又給長農縣下達2000名的招兵任務,長農縣委召開專門會議進行部署,于4月初如期完成。
吉林省還運出大批糧食供東北行政委員會統一出口,從蘇聯、朝鮮等鄰國換回解放軍作戰之需的布匹、棉花等物資。吉林省政府確定1948年度的公糧任務是36.2萬噸,要求全省必須完成此數目,否則將影響國家建設及支援關內人民解放戰爭。北平解放初期,吉林省運去大批糧食,供應部隊和接濟市民生活。為響應全國第六屆勞動大會號召,全省私營企業職工為支援國統區工人運動獻工一日,共籌款1億元。吉林省委還發動全省人民開展勞軍運動,僅1948年11月上旬,省委機關就捐現金500萬元,全省共捐現金近10億元。同時還給部隊送去錦旗25面、豬1438頭、羊54只、雞2529只、大米11萬余斤、黃煙4萬余斤,加上其他數十種慰問品總價值約36億元。
為了支援前線,吉林市婦聯動員城市家庭婦女紡線、做軍大衣、納軍鞋底,僅吉林市昌邑區就有近萬名婦女參加做軍鞋活動。各街區還把各家各戶的加工點改造成小型加工廠,到1949年秋,這種小型加工廠進一步發展,不僅可以生產軍大衣、軍鞋,還可縫制戰士服、干部服,生產也由手工操作逐步改成半機械化。其中一個軍服加工廠,一個半月就加工軍用棉服2萬多套。長春市工人還制作軍鍋4200個、軍鍬2.2萬把、軍鎬1.5萬把。吉林省委發動機關、部隊、工廠、學校、農會及兒童、婦女收集廢銅爛鐵、子彈殼、炮彈殼,由各縣政府統一送到工廠,制造子彈、炮彈支援前線。
隨著關內解放區的迅速擴大,地方干部的需求量也急劇增加。1948年底,中共中央決定組織干部南下,凡是在吉林省工作的關內來的干部,除個別因工作需要外一律入關,由陳正人率領去江西工作。根據東北局的統一部署,1949年2月20日,吉林省縣以下入關干部開始到省城吉林市集中學習。5月20日,省委組成了南下干部大會黨委會,決定第一批抽調1424名干部分別派到入關干部大隊及各個中隊,不僅完成了保護入關干部行軍安全的任務,而且成為所到新區組建地方武裝的骨干力量。
同期,白城子、四平、西安(今遼源市)、通化地區也抽調千余名干部,分赴關內新區開辟工作。中共前郭旗委先后分三批派出800余名蒙古族干部、戰士參加內蒙古地區的工作。
1949年,東北電影制片廠按照上級的指示,積極支援北平、上海等地接收國民黨的電影機構,同時又把絕大多數的攝影人員編隊,分批隨軍南下,拍攝戰爭紀錄片。后來又把新聞紀錄片拍攝人員和題材支援成立了北平電影制片廠。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22年的反動統治最后崩潰,建立新的中央政權提上了日程。6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平聯合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的代表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為建立新中國做準備。吉林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所做出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本欄責任編輯/滕?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