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興 張麗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適應國內外環境變化和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和客觀要求。新發展格局下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需要更好地壯大國內消費市場,把握消費結構升級的方向,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中也指出,“要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構筑新發展優勢,積極融入國內大市場,全面促進消費增長”。可見,未來一個時期,我省需要充分挖掘消費潛力,擴大消費規模,暢通內外循環通道,積極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
一、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以壯大國內消費市場為動力。近年來,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逐漸增強,從我省情況來看,消費總體規模在不斷擴大,充分發揮了對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從總體趨勢來看,2014-2019年我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逐年增加,從2014年末的6080.9億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7777.2億元,呈上漲趨勢。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了大幅下降。為此,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如發放消費券、鼓勵商家開展促銷活動等刺激消費市場的復蘇,持續鞏固消費動力。從增速上看, 2014-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逐年下降,由2014年末的12.1%降至2019年末的3.4%,也反映出我省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有減弱趨勢。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和擴大消費需求,形成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二、以消費結構升級促進國民經濟高效循環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進程中,居民消費需求也從注重量逐漸向追求質進行轉變,多樣化、定制化、個性化消費需求特征逐漸顯現。消費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的起點也是終點,消費結構的升級將引導供給結構的變化,形成供需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也更符合新時代背景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省的消費結構總體呈現升級態勢,新型消費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從主體消費結構看,我省的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居民消費需求已明顯呈現出新的變化特征。根據京東大數據顯示,2019年“雙十一”我省熱銷商品按金額排名分別為:手機通訊、家用電器、電腦辦公、服飾內衣、食品飲料類商品;熱銷商品按銷量排名分別為:手機通訊、食品飲料、電腦辦公、新通路-水飲乳品、美妝護膚類商品。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人們更加注重高品質的生活和自身的發展,通信、教育、健康、娛樂等消費需求明顯增加,家政、養老、休閑、養生、旅游、文化等服務性消費需求快速上升。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新興服務消費不斷涌現,網絡消費、直播帶貨、無接觸配送、線上教育、云上辦公、網上問診等新興消費形式和業態發展迅速,進一步促進了消費市場的擴大和結構的升級。
三、影響我省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
當前,我省經濟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影響消費增長的制約因素,需要盡快解決,及時暢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持久推動力。
有效供給不足。目前我省居民消費正處于消費升級階段,尤其是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地位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海外消費大量回流,高質量商品需求明顯提升,但我省在廣大消費者需要的享受型或改善型的服務及商品方面,尚未形成充足的有效供給。
居民收入偏低影響消費意愿。近年來,我省經濟增速低于全國平均增速。2019年,我省人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2299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060元,增速落后0.8個百分點;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增長水平均落后于全國,低于全國1085元,增速落后1個百分點。全省居民的低收入水平嚴重影響消費動力的釋放。
四、對策建議
立足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既要結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促進消費,積極提升消費品質量、擴大消費需求、改善消費環境,也要從需求側管理,加速提升消費者社會保障和收入水平,激發消費潛力,全面發揮消費端對擴大內需的支撐作用,實現更高層次和水平的經濟循環。
加快消費品供給側提質步伐。在“雙循環”的背景下,消費品供給應推進“高級化”和“現代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豐富的消費品生產體系。一是鼓勵消費品生產創新,挖掘新興消費潛力。引導省內市場主體增強創新實力,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開放創新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研發新型消費品,創造新消費需求。二是豐富差異化消費品供給,優化服務消費供給質量。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重點培育以健康、美容、教育、培訓、文化、體育、旅游為代表的新興消費產業。三是打造新的消費熱點,大力發展夜經濟、地攤經濟等民生經濟。合理規劃美食街、商業街建設,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風格各異的夜經濟,形成集美食、娛樂、購物、休閑為一體的夜間購物消費商圈,促進本地消費。
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優化消費環境是提高居民消費意愿的最直接保障。一是進一步增強消費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各縣(市)消費中心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快建設高水平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加快完善農村線上線下商業網點布局,加快推動零售、電商、物流、快遞等市場主體向農村市場延伸。二是對假冒偽劣商品采取“零容忍”態度,對假冒偽劣產品一查到底,大力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頂層制度設計,全面推進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著力提升消費者信心,營造使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的消費環境。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能力與居民收入水平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對消費增長有促進作用。一是全力擴大就業渠道。應進一步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建立完善促進就業和失業調控的相關機制,要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中去,提高勞動力就業技能。二是拓寬居民增收渠道。一方面,要改善農業耕作條件,提高現代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大力改善創業環境,提供物流、能源、交通等硬件設施條件,建設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減稅降費、金融支持等經濟杠桿鼓勵更多人投入創業之中,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通過創業創新增加收入。
著力完善居民消費保障。完善居民的消費保障是提升居民消費動力的根本前提。一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政府應充分發揮在促進消費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社會事業支出,不斷加強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投資力度,既能擴大國內的投資需求,也能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二是創新體制機制,對投資的方式進行創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使其積極參與到文化、體育、養老、醫療衛生以及教育等領域的建設之中,從而讓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軟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