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


本文主人公
為了讓西藏牧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姬秋梅30多年與牦牛為伍,研究牦牛的生存和繁育,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姬秋梅卻說,其實她最喜歡的還是牧民們給她起的“牦牛博士”這一稱呼……
1984年8月的一天,家在西藏拉薩市當雄縣牧區的姬秋梅收到了人生最珍貴的禮物——高考錄取通知書。她滿心歡喜地接過通知書,當她看到錄取通知書上的畜牧獸醫專業時,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了。姬秋梅記得很清楚,高考填報志愿時,她填報的是西南民族學院(現在的西南民族大學)一個當時很熱門的專業,卻陰差陽錯地被調劑到了畜牧獸醫專業。
姬秋梅是一名“藏二代”。父親姬純禮1954年5月在慕生忠將軍的帶領下,與其他1000多名工兵參加了青藏公路修筑攻堅戰,7個月零4天后,公路修到了拉薩。在這里,姬純禮遇到了姬秋梅的母親,一位純潔善良的藏族女子,兩個年輕人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
姬秋梅在牧區出生后,八九歲就去擠羊奶掙工分,深深懂得牧民勞作的艱辛。因此,高考填報志愿時,她有意回避畜牧獸醫專業,卻偏偏被調劑到了這個專業。身為家中長女,姬秋梅考慮到母親獨自帶大3個孩子不容易,想早點畢業找份工作減輕家里的負擔,就帶著錄取通知書去大學報到了。
進入大學后,姬秋梅很快調整了心態,慢慢喜歡上了所學專業。她學習刻苦,4年的專業課成績都很出色。大學畢業后,姬秋梅本來有更好的選擇,但她覺得家鄉更需要她,便義無反顧地回到拉薩,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從事與牦牛相關的研究工作。
青藏高原牦牛數量占全世界牦??偭康?0%,姬秋梅剛參加工作時,西藏牦牛生產研究領域還是一片空白。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姬秋梅主動申請到條件艱苦的羊八井切瑪鄉畜牧草原綜合實驗點,擔任農科院在該鄉“草場、畜醫綜合服務項目”的負責人。
下鄉后,姬秋梅經常騎著自行車走村串戶,實地了解草原生態環境和畜牧業生產,寫下了幾十萬字的調研筆記。姬秋梅發現,與牦牛接觸多了,她每次去牧民家里,牦牛都會對著她哞哞大叫,像是在歡迎她。
在基層時間久了,姬秋梅越來越體會到牧民對牦牛的感情和依賴。牧民的衣食住行甚至耕田都離不開牦牛,比如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燒牦牛糞,用牦牛毛做帳篷,將牦牛當作交通工具……西藏地區近60%的肉靠牦牛提供,人們常用的酥油也有近40%產自牦牛,可以說,牦牛渾身是寶,對于貧困的牧民來說,牦牛就是生計,就是命根子。有一次,一戶貧困牧民家里的牦?;剂思卑Y,沒搶救過來死了,全家人都圍著牦牛抹眼淚,這讓姬秋梅心里非常難過。同時,她也意識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姬秋梅在基層一干就是七八年,在實踐過程中深感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從1996年開始,姬秋梅先是到中科院深造,獲得碩士學位后,又到國外攻讀博士。
攻讀博士期間,為了盡快完成學業,姬秋梅3年僅回過一次家,每周和家人聯系一次,兒子很想她,她也很想家。盡管在國外很孤單,姬秋梅卻沒時間品味寂寞,每天她都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姬秋梅英語底子薄,年齡大記憶力不占優勢,除了專業課外,她都在學習英語,每天學習時間都在14個小時以上。
2002年,姬秋梅順利拿下博士學位。國內一些單位先后向她拋來了橄欖枝,福利待遇都很好,但姬秋梅卻毫不猶豫地婉拒了,沒有人懂得她對生養她的那片土地的熱愛以及她對牦牛的感情。
為了充分發揮姬秋梅的特長,農科院成立了西藏自治區牦牛研究與發展中心,成立了以姬秋梅為核心的牦牛科研團隊,國家多部門也給予姬秋梅各方面的支持。
牦牛研究中心建立后,姬秋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團隊翻山越嶺,幾乎走遍了整個藏區,對全區牦牛的現狀進行摸底調查。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們深入萬里羌塘無人區,考察世界珍稀動物野牦牛的活動規律和生活習性。根據西藏自治區牦牛現狀,姬秋梅確定了研究方向和課題。
為了方便做科研,姬秋梅把實驗室設在了廣闊的牧區,在帳篷里做試驗,分析數據。
在西藏牧區,流傳著一個人工飼養牦牛借腹生子的傳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將全部精力都花費在牦牛身上的姬秋梅。
從國外歸來不久,姬秋梅帶著科研小組,把經過精心培育的健康牦牛母胚胎,移植到了人工飼養牦牛的子宮內,結果,經過胚胎移植的4頭牦牛順利產下了幼崽,這在國內科技界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件大事,因為胚胎移植術在牦牛領域的應用還是空白。
2004年,姬秋梅的老師劉艷華教授來牧區考察,提出人工移植牦牛胚胎進行繁育在技術上可行,不妨一試。當時,國內乃至世界上,根本沒有牦牛胚胎移植成功的先例。姬秋梅很清楚人工牦牛胚胎移植一旦成功對于牧民的巨大價值,于是她決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人工牦牛胚胎移植是一個漫長繁瑣的過程,第一項工作首先要遴選優質牦牛;第二項就是采精、采卵。為了遴選實驗牦牛,姬秋梅跑了很多牧區,從牦牛的體格、產奶量、毛色等方面進行嚴格篩選,把挑來做實驗的牦牛運到當雄實驗基地。接下來就是為牦牛采精、采卵,為了保證質量,牦牛父本、母本都不能打麻醉藥,需進行自然采精,牦牛體格巨大,采精的過程極為困難,姬秋梅和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牦牛受孕后,妊娠期長達200多天,還要保證孕期的良好環境,姬秋梅幾乎天天守在基地,生怕哪個環節出問題而功虧一簣。2006年,在西藏當雄牦牛實驗基地,通過胚胎移植的4頭牦牛順利產崽,這標志著西藏開展數十年的牦牛胚胎移植研究項目獲得成功,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研究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有效解決了牦牛品種退化的問題,提高了牦牛生產性能,縮短了牦牛生產周期。
在培育了品種優良的牦牛之后,姬秋梅又開始創建適合西藏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的育肥模式和技術,手把手地教牧民怎么飼養牦牛。
2015年,姬秋梅擔任西藏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帶領學會成員,加大科技扶貧力度,以“科技走村入戶”“科普入社區”等形式,連續多年在高海拔區域、科技示范基地、牧民社區開展科普活動,累計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5萬余人次,科技咨詢服務100多場,僅牦牛育肥一項就使得示范區農牧民每年實現增收1000多萬元。
2019年6月的一天,姬秋梅帶領團隊來到日喀則一處牧區,向牧民宣講牦牛育肥科技知識。當地一位叫扎西貢布的牧民前來咨詢。扎西貢布50多歲,雖然沒有文化,但對牦牛育肥很感興趣,可又不知道如何去做。姬秋梅了解情況后,專門派工作人員上門進行指導,并把飼料配比等知識的錄音存到他手機里。
由于牧民居住分散,在給牧民進行科技扶貧的路上,姬秋梅隨時停車走訪。有一次,姬秋梅在去山南的途中,看到一個女牧民在放牧,便停下車和她聊天,問她有關牦牛育肥的情況,女牧民說了自己育肥的經過,姬秋梅立即指出了問題所在。那位女牧民起初有些不信,但姬秋梅報出了自己的名字后,女牧民驚喜地說:“我聽說過你,我回家就按你的辦法去做!”
一晃,姬秋梅已在西藏畜牧業科研領域辛勤耕耘了30多個春秋,她帶領團隊對牦牛遺傳資源和多樣性做了普查,研制了牦牛繁殖營養設控技術,使母牦牛繁殖率提高了10%以上。她還參與建設了西藏首個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后建立了牦牛選育基地5個,規模約達2萬頭,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區牦牛生產的良種基地。
有人說,研究牦牛是刀尖上的科研,姬秋梅對這句話理解最深。多年來,她和團隊成員奔波多地做科研,要面對低溫、缺氧等諸多風險,威脅最大的還是來自牦牛的致命性攻擊。
因為牦牛馴化程度低,遠不如其他牛種溫順。姬秋梅和團隊成員都遭受過牦牛的踩踏和攻擊。有一次,姬秋梅在一戶牧民家里為患病的牦牛做治療,當時有五六個體格健壯的藏民控制牦牛,姬秋梅給牦牛打點滴,沒想到牦牛感到疼痛,突然發狂。姬秋梅趕緊躲閃,卻被牦牛的后蹄踩中了,一陣鉆心的劇痛向她襲來,但她仍堅持著給牦牛做治療。
姬秋梅經常帶著團隊去野外采集數據,她和同事不僅要背著儀器,還要背著被子、餐具,白天跟著當地牧民尋找牦牛的蹤跡,晚上就找個落腳點,吃些干糧,席地而睡,由于寒冷缺氧,姬秋梅一晚上要醒來數次。盡管環境惡劣,但在她眼里都不算什么。生于此,長于此,姬秋梅早已和雪域高原融為一體。
青藏高原山高路險,多次下鄉,姬秋梅和同事都遇到車子陷入溝里出不來的窘境。有一次,姬秋梅的車在當雄一處牧區拋錨,只得向附近牧民求助,令姬秋梅感動的是,牧民們不但幫他們把車子從泥沼里推出來,還熱情邀請姬秋梅和同事到家里做客,拿出上好的酥油茶款待他們。
由于長期超負荷在高寒缺氧環境下實地研究,姬秋梅的心臟嚴重受損,前后共做了3次心臟手術。
2019年的一天,姬秋梅第三次做手術回來,領導命令她在家休養一段時間。姬秋梅剛到家的第四天,傳達室的工作人員就打來電話,說有兩位牧民找她。
那兩位牧民進門看到姬秋梅,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黑紅的臉龐漲得更紅了。他們把自家最好的酥油茶、牦牛肉帶給了姬秋梅。姬秋梅一眼認出了這兩位牧民是父子倆。這對父子經常打電話向姬秋梅請教牦牛育肥事宜,在姬秋梅的幫助下,父子倆每年收入增加3萬元。
不過,最讓姬秋梅擔心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科研人才匱乏。研究牦牛條件艱苦周期長,不容易出成果,很多科技工作者不會選擇這個領域作為研究方向,即便是實習生,實習過后也不會再來了。現在趕上了國家科研發展的黃金期,科研經費有了充足保障,姬秋梅呼吁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牦牛等科研領域。
30余載的辛勤耕耘,不但讓姬秋梅體會到了被人需要的幸福和自身存在的價值,也讓她收獲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許多榮譽和獎項。
對于這些榮譽和獎項,姬秋梅看得很淡,她最喜歡牧民親切地稱她為“牦牛博士”。姬秋梅覺得,作為科技工作者,就應該有倔強堅韌的精神,在科研方面多出成果,為西藏畜牧業科技和經濟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