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梅
運動攝影是影視畫面的特有語言,也是影視攝影的生命。對于影視攝影這門“運動的藝術”,早期的電影藝術理論家愛森斯坦認為,“運動才真正是銀幕造型的第一藝術特點。”
運動攝影也稱移動攝影或運動鏡頭,相對于固定機位的拍攝來說,是指攝影機通過推、拉、搖、移、跟、升降、旋轉等多種運動形式,以及鏡頭焦距和攝影頻率的變化來進行拍攝。運動攝影在影視作品里的作用巨大,它不僅可以展示動作連續性與場面規模;展現拍攝對象的更廣闊的視野;呈現場景的運動感和空間感,還可以使觀眾形成強烈的參與感與真實感;增強影視畫面的現實感和可信性;建立影視場景與觀眾心理感受之間的聯系;形成影像的視覺節奏和韻律。
在傳統的舞臺藝術中,演員要想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一套連續的動作,就得靠不斷地走位或各種肢體語言來引起觀眾注意。但無論演員怎樣變換相互間或與道具、布景間)的位置,卻始終擺脫不了舞臺上固定場景的限制。電影電視則不同,它可以運用各種運動拍攝的手段,從不同角度連貫而全面地再現一個動作的完整過程,從而將一個廣闊的場景和完整的動作生動真切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雖然通過剪輯也可以表現一個動作場面的各個環節,但是,運動鏡頭所表現出來的真實感和連續性則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特別是近些年的影視作品中,通過運動鏡頭可以將前人想象不出的動作場面完整地創造出來。攝影機可以出現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用不同的角度和運動方式進行拍攝。運動攝影在連續動作場面的表現上,是其他影視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在法國影片《暗流2》中,有一段追逐場面拍攝得十分精彩:用速度極快的推鏡頭來強調跳躍翻爬等動作,讓已經處于視覺注意中心的動作進一步引起觀眾的關注和重視;用攝影機與演員做相對運動來拍攝演員奔跑的動作,從而加強速度感;在攝影機做快速移動的過程中增加了甩搖鏡頭,強調表意性戲劇元素的同時加快了運動節奏等等。如此種種運動手段、方法的結合,在銀幕上創造出完美的視覺效果。
更深入、精確地描述主體與環境的關系
運動鏡頭可以使被攝主體在同一鏡頭中發生景別的變化。隨著主體與所處環境位置關系的不斷變化,可以使所要表現的主體與環境的關系形成一種藝術化的表達,能更深入地表現環境對主體的影響,使畫面產生連綿不斷的動感,同時調節影片的韻律與節奏。
多方位地展示空間層次感
由于運動鏡頭是一種不斷移動的拍攝方式,因此,攝像機將所表達的空間、時間與客觀現實交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空間層次,使觀眾得到一種新的藝術真實。
創造藝術的想象空間
運動鏡頭所展現的空間,是一種創造的藝術想象空間。運動鏡頭拍攝的場景,比一般的鏡頭具有更生動、更具象征性、因此也更具暗示性的意味。
運動鏡頭形成主觀視點
在影視作品中,移動攝影常被用來表達主觀視角。如影片《阿甘正傳》中有兩場阿甘被別人追趕而奔跑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都使用了大量的運動鏡頭,這種手法既表現了阿甘奔跑時的速度,也形成了緊張激烈的心理效果。而這些心理效果所傳達的既是珍妮的現場感受,同時也把這種感受傳達給了每一個觀眾,使觀眾產生了現場感和參與感。
運動鏡頭形成視覺追蹤效果
一些帶有視覺追蹤效果的運動鏡頭,可以讓觀眾注意到某一段時間里人物比較完整的活動過程,并從中獲得更客觀的外在現實感。例如在影片《阿甘正傳》中,珍妮離開后,阿甘進行了長達三年多時間的奔跑。攝影機大量跟拍了主人公,這段影像既表現了主人公奔跑的全過程,也使觀眾產生一種全程跟隨、參與其中的感覺,增強了畫面的審美效果。
手持攝影形成較強的紀實感
手持攝影拍攝的鏡頭大都比較晃動,其不穩定性和不規則性易于表達動蕩不安的環境或營造驚悚懸疑的氣氛,形成較強的紀實感與逼真性。
手持拍攝主要是現場的即興創作,攝影機在攝像師的手中很難長時間固定。而這樣攝取的鏡頭,常常會有晃動感,這些畫面有些是攝像師刻意制造的效果。盡管這樣拍攝的畫面構圖不夠完美,光線不準確,場景中的線條歪斜,某些意外的物體突然闖入畫面,但卻能獲得最難能可貴的藝術效果和紀實美感。
運動長鏡頭描繪事件的真實過程
從客觀的立場上看,攝影機移動比變換鏡頭的剪接更為接近我們現實世界的真實體驗,時空統一更為鮮明,空間變化更加真實。
運動攝影打破了固定鏡頭的各種束縛,使每個畫面都成為一組連續剪接的固定鏡頭的總和。由于鏡頭運動所獲得的影像畫面都相當于觀眾從不同視點看到的場景,如同攝影機創造了一個新的現實和想象空間,使某一運動或情節的連貫過程更加有藝術表現力和真實感。
客觀鏡頭是攝影機采用客觀的視點拍攝的鏡頭,它將內容客觀地傳達給觀眾。主觀鏡頭則是攝影機模仿特定人物的視點或視線角度所獲得的畫面,往往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主觀感受鏡頭。
使用主觀鏡頭拍攝的畫面更容易使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物特定的心理情緒,鏡頭的運動方式、方向和速率的改變使影片的畫面形式更加豐富。主觀鏡頭可強化觀眾對電影中人物的認同感,深刻揭示出人物的心理,豐富主觀鏡頭的敘事表意功能。
焦距對節奏的影響
速度是確定畫面節奏的基本因素。選擇合適的焦距是關鍵。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影像比例變化大,所需的時間少,因此會顯得運動的速度和節奏快;而用長焦距鏡頭拍攝時,影像變化比例小,需要的時間長,因此會有減慢運動速度和節奏的感覺。
當在相同物距拍攝以相同的速度從左向右橫向運動的物體時,廣角鏡頭中運動對象的比例小,景物范圍廣,橫越畫面所需的時間長,因此顯得速度和節奏慢;而用長焦距鏡頭拍攝時,景物范圍窄,所需時間短,顯得速度和節奏快。因此,合理地使用焦距,會形成速度和節奏的變化。
兩種視覺節奏的處理
根據運動鏡頭中的被攝主體運動與否,可以將運動視覺節奏的處理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被攝主體相對靜止;另一種是被攝主體處于運動狀態。對于前者,攝影機的運動是創造視覺節奏的主導;對于后者,運動的被攝主體與攝影機運動共同形成視覺節奏。
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中,有一段辛德勒在餐廳觀察德國軍官活動的戲,攝影機在不斷移動,拍攝了辛德勒坐在桌旁的一系列近景和特寫鏡頭。在這一連串的鏡頭中,相對靜止的辛德勒與其身后背景的相對位移產生了一種靜與動的對比關系,進而產生某種視覺節奏,準確地把辛德勒當時的觀察、判斷、運籌帷幄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出來。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被攝主體的運動和攝影機的運動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往往具有內在聯系,而且總是相互配合,這樣拍攝的視覺效果往往會更加真實感人。
綜上所述,影視藝術已經形成并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形態和表現手法。從藝術功能來看,運動攝影的藝術價值是豐富而微妙的,它不僅可以象文學作品那樣通過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象征、比喻等手法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視聽語言,不斷豐富和完善影視藝術的敘事和表意功能,而且可以吸引觀眾和攝影機一同進入視聽語言創造的藝術世界。隨著運動鏡頭角度和距離的變化,形成更多的視點和視角,創造出藝術性的運動場景,營造出新的節奏和韻律,從而獲得其他藝術形式無法企及的審美效果。
運動鏡頭是一種影視藝術所獨有的視聽語言,它和蒙太奇一樣成為了影視藝術的獨特標志。隨著影視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影視語言的不斷創新,運動鏡頭必定會形成更具創造力的語言形式,產生更加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