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蘋 宋光彬



摘要:目的:探究臨床應用營養個體化供給方案在母嬰體質量的影響價值。方法:研究對象來源于2020年1~12月收錄的86例孕產婦,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孕產婦分為對照組(43例,常規產科營養管理)、實驗組(43例,產科營養個體化管理),對比兩組產婦與新生兒體質量增加值、新生兒低出生體質量兒及巨大兒發生率。結果:實驗組產婦體質量增加值、低出生體質量兒發生率、巨大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孕產婦妊娠期間制定營養個體化供給方案,可以加強母嬰體質量的控制,降低低出生體質量兒、巨大兒的發生率,確保母嬰安全。
關鍵詞:營養支持;個體化方案;母嬰體質量;影響價值
本研究主要以我院收治的86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營養個體化供給方案對母嬰體質量的影響?,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源于2020年1~12月收錄的86例孕產婦,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孕產婦分為對照組43例、實驗組43例。對照組年齡20~32歲,平均年齡(27.13±2.85)歲;孕周8~25周,平均孕周(14.42±2.37)周。實驗組年齡21~33歲,平均年齡(27.64±3.01)歲;孕周9~26周,平均孕周(14.51±2.41)周。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入選孕產婦臨床資料無殘缺,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妊娠禁忌證、嚴重器質性病變、精神病史、智力殘缺。
1.2 營養方法
對照組落實常規營養管理,即在孕周滿16周后,在孕期營養課上向孕婦講述科學飲食方法以及運動技巧。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制定營養個體化供給方案,對孕婦進行個體化管理,具體采取的管理措施如下:首先,科室內構建個體化營養管理小組,組內成員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產科醫師、營養師組成,成員需要定期測量孕產婦的脂肪百分比,了解孕婦在整個孕期的體質量變化情況;其次,個體化營養管理小組成員需要對孕婦每日食用的食物進行稱重,記錄好每日飲食的攝入情況,連續1周向營養個體化的專業指導數據系統中輸入相關數據,以此來判定出當前孕婦所需要的營養,并計算出具體的攝入量,從而確保飲食搭配的合理性;最后,個體化營養管理小組根據孕婦體質量配置攝入熱量,并且要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進行科學配比[1]。除此之外,在營養支持方面也要告知孕婦一些飲食禁忌,如少食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高鈣的食物,平時不可暴飲暴食,可以多食用蔬菜、水果、豆類、奶類等食品,并且要補充適量維生素,在促進胎兒大腦發育的同時,提高孕婦的身體抵抗力與免疫力。在實際營養支持方面,還需要依據孕婦的血生化指標以及微量元素進行科學的調整。
1.3 觀察指標
(1)孕婦體質量增加值:主要是指在孕婦妊娠前與分娩前進行體質量測量,最終用分娩前體質量-孕前體質量。(2)新生兒體質量:在新生兒出生即刻進行體質量稱量,<2 500 g為低出生體質量兒,≥4 000 g為巨大兒,介于二者之間為正常體質量。(3)自然分娩率。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3軟件處理數據,孕期體質量增加值以計量資料表示,開展t檢驗,低出生體質量兒、巨大兒發生率以及自然分娩率為計數資料,開展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孕婦體質量增加值對比
實驗組孕婦體質量增加值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低出生體質量兒、巨大兒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低出生體質量兒、巨大兒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孕婦自然分娩率對比
實驗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科學的營養指導不僅可以促進胎兒正常發育,同時還可以加強母嬰體質量管理,避免孕婦在妊娠周期內因營養失衡而導致脂肪、體質量增加,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并發癥。此外,采用營養管理可以避免低出生體質量兒、巨大兒的發生,在保障胎兒身體健康的同時,避免孕婦因胎兒過大出現難產癥狀,所以當前在產婦孕期合理搭配營養至關重要。在孕婦的妊娠周期內落實營養個體化供給方案,可以加強母嬰體質量管理,有效預防低出生體質量兒以及巨大兒的出現,使產婦可以順利分娩,避免剖宮產手術對身體造成損傷。因此,營養個體化供給對母嬰體質量具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譚善雄,李莉,張玉風,等.孕期瑜伽訓練結合營養指導對初產婦母嬰結局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14):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