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蕾
初中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存在下面的問題:生活圈子小,不善于發現,素材陳舊,愛搞套路。學生的寫作素材,更多的是“老生常談”,而缺少“推陳出新”。當然,他們的創新意識也有待加強。
初中生在寫作素材積累過程中,可以采用下面的策略。
一、不啃老,多嘗鮮
這里的“啃老”指的是固守舊素材。因為時代在發展,社會熱點每天都在更新。生活背景發生著變化,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也應該與時俱進。比如2020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題“2020,我的中考”,這個題目就限定了當年的疫情生活為背景,要寫出自己新近的真實生活。所以寫網課生活,寫疫情期間的特別經歷,這些都屬于“嘗鮮兒”。所以說,緊跟時代,跟上社會發展步伐,學生就要勇于嘗試新鮮素材。
二、多觀察,以小見大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即使學生生活圈子小,那也有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為基礎。這需要學生用心觀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細節。這就要求寫“小”不寫“大”,“小”就是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我們常說“以小見大”,就是通過小事件和小細節來表現主題的手法。這就需要抓住一事一物、一景一情,從小處著筆,展現深刻的主題。這里的難點,在于如何發現這些小事兒。這需要教師多引導,多舉例來啟發學生。如班級瑣事、家庭趣聞、社會時事都有可利用的素材。
三、會想象,愛思考
想象是創新的源頭。想象來源于生活,但不能脫離生活。寫作也并不是照搬生活,而是根據寫作需要來選出合適的素材。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想象,更好地感受生活,更好地去發現自己的寫作素材。比如我的學生就從班級生活聯想到了社會生活,他想起了外賣小哥送餐遲到,他最終選擇了包容的這個素材,就著這件事去聯想另一件事,從而擴充積累素材的視野。生活中的一些新鮮經歷,不是每個人都能運用為寫作素材,但唯獨屬于那些愛思考的孩子。看到了什么人,經歷了什么事,更多的需要敏感的心靈,去思考、感受人世的美好。
四、巧利用,會借鑒
閱讀和寫作分不開。多讀好文章,為借鑒和創新打下基礎。我在教學中就使用過這個方法,比如教魯迅的《藤野先生》時,借鑒作者圍繞多件事、多角度來寫對老師的敬愛與懷念。尤其對于藤野先生批改講義和糾正解剖圖這兩個事件,作者在細節之處表現尊師的治學嚴謹與盡職盡責。這樣的素材,其實很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身邊難道就沒有這樣的老師嗎?當然有。由此我來啟發學生,每個老師都有對學生負責的一面,或是一份批改過的作業,或者是一次促膝長談,甚至是一場震驚的暴怒……引導學生從名篇中學到選材的精髓,選取典型事件來突出人物品質;然后從名篇中走出來,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原創寫作。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去多讀好文章。要先見識高手,先練就“眼高”的功夫;再多積累素材,練就自己的“手高”。學生有了借鑒的本事,寫作素材會積累得越來越多,選材也會越來越講究,那寫作的水平就有望提高了。
總而言之,寫作素材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師常抓不懈、不斷引導。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突破陳規;教會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不放過細微小事;多思考感悟身邊的人和事;學會見賢思齊,主動挖掘、發現新素材。只要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會更多更新,也一定能夠有效提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