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現代人類智人的起源一直存著著爭議。近日,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指出,已知的最大人屬頭骨化石——哈爾濱頭骨化石,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龍人”。那么,我們真的是“龍”的傳人嗎?
古老型和進步特征的鑲嵌組合
長期以來,現代人類智人的起源一直存在爭議。近日,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指出,已知的最大人屬頭骨化石——哈爾濱頭骨化石,這塊頭骨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龍人”。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在描述這塊頭骨化石時說:“它是亞洲目前發現的、在這個時間段內的最完整的人類化石。如果放到全世界去比較的話,它也是最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之一。”
正因為該頭骨化石的完整性,所以包括眼眶內部、鼻甲骨、顱骨底部等精細結構都得以保存。“非常有趣的一點是,它兼具古老型人類特征,同時又有非常進步的特征。”這也是該頭骨最顯著的特征。
研究人員認為,這塊頭骨來自一個男性個體,年齡大約50歲,生活在一個森林覆蓋的沖積平原環境中,隸屬于一個小規模部落。“和智人一樣,他們捕獵哺乳動物和鳥類,采集水果和蔬菜,甚至捕魚。”倪喜軍說。
考慮到這塊頭骨主人的體型可能非常大,再加上其被發現的地點,研究人員認為“龍人”可能已經適應了惡劣的環境,這使他們能夠分散在亞洲各地。
化石、產地、年齡之謎
該頭骨化石如何發現、產地在哪里?該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季強提供了一份資料,記載了頭骨化石發現的歷史。
2017年8月,季強參觀廣西桂林瓦窯奇石市場,看到一個農民在市場上出售松花石、瑪瑙等標本。攀談之后,這個農民告訴他,他家有一件珍藏了幾十年的人頭化石,然后講述了一段故事。
1933年4月的一天,在當時哈爾濱市松花江上橋梁(即現在的東江橋)的修建過程中,一顆“人頭”被勞工挖了出來,交給了同在工地上的這個農民的爺爺。他爺爺推測這可能是一個寶貝,因為幾年前他曾聽說過北京周口店發現“古人頭”的事。于是,他偷偷將這顆“人頭”帶回家中,包裹好后丟進了院子里的水井中,連夜用土將水井填埋。臨終前,老人把那顆“人頭”的事和埋藏“人頭”的水井位置告訴了兒子和孫子。遺憾的是,老人臨終前并沒有將發現那顆 “人頭”的準確地點告訴其后代,這也成了這項研究最大的難點。
2018年7月,季強和黑龍江省的地質學家實地考察了哈爾濱市東江橋地區。隨后,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化學分析。結果表明,該頭骨化石與東江橋附近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具有相似的元素分布和稀土元素分布規律。“多個證據都支持它是從哈爾濱附近發現的,但現在沒有一項技術能夠分析出具體地點。”倪喜軍表示。
研究團隊還用鈾系法進行了頭骨測年。綜合結果表明,這個頭骨化石距今至少14.6萬年,這一時間段也正是智人與其他古人類分開演化的關鍵時期。
“龍人”:和智人系“姊妹群”
倪喜軍表示,“龍人”是與我們最接近的古人類親戚之一,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人們普遍認為,尼安德特人屬于一個已經滅絕的支系,是人類最近的親屬。然而,我們的發現表明,包括‘龍人在內的新支系實際上是智人的姊妹群。”倪喜軍說,所謂姊妹群的關系,就是說他們有一個最近的共同祖先。
研究認為,從哈爾濱頭骨化石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人類演化史。在智人走出非洲前,龍人、大荔人、金牛山人、華龍洞人、夏河人等所屬的這一支系,作為智人的姊妹群在亞洲已經演化了幾十萬年。這一支系很有可能在基因和文化方面影響了后來的智人種群。
談到命名“龍人”的原因,季強表示,頭骨化石發現地為黑龍江省,因此以地名命名。“另外,以‘龍人命名,還能讓人直觀地了解到這是在中國發現的新人種。”
“中國地大物博,生態環境宜人,歷來是適合人類生活的‘人匯之地,特別是在人類演化的晚期階段。”季強說,為更好地在中國境內尋找“龍人”和智人共同的祖先,根據目前中國古人類的資料和分布情況,主要關注4個地區,即秦嶺以北的陜西及鄰區、秦嶺以南的湖北及鄰區、以河北為主體的華北地區、東北地區或松花江流域。(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