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霽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在尋求真理的長河中,唯有學習,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有創造性地學習,才能越崇山跨峻嶺。”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探索世界,學習應該是人不斷創造價值的自我驅動行為。然而,當下許多人卻把“學習”與“考試”“金錢”等畫上等號,教育變得浮躁,家長和學生越來越焦慮。單一功利化的目標消磨著青少年的激情與理想,學習的“虛無感”常常讓他們感到迷茫。對于學習這件事,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被考試“掩埋”的學習
“不在學習中爆發,就在考試中滅亡。”剛參加完高考的河北省考生陳清撕下了貼在書桌上的“金句良言”。考完試的那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抹去自己寒窗苦讀的“痕跡”,將筆記、書籍賣給了下一屆的學弟學妹后,他看著自己一年前寫下的這句話陷入了沉思:“我在學習中究竟爆發了什么?”他拷問著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空虛感和迷茫感。“好像前一秒還印在腦子里的知識,后一秒就隨著高考的結束自動清除了。我不知道這些知識以后還有什么用,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走上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在高考這個從小學到高中的‘終極任務結束之后,我忽然不知道自己除了背書、刷題還能干什么、該干什么。”陳清覺得不應該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可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似乎并沒有讓他領會到學習真正的意義。
教育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時代的學校教育要依據人才培養任務的變化轉變思維。“素質教育”并不意味著考試和評價不重要,但“為考試而教學”的情況亟待扭轉。許多學生和家長都認為,進入高等學府,人生就完成了大半的目標。重學歷、唯分數,這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在教育中亟須破除的思維定式。山東省青島市實驗高級中學校長孫睿坦言,高中教育普遍看重升學率,區別學生優秀與否、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依據往往只是成績,這導致教師為分數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學校一味追求高效率,忽視教育的個性化。最終,這些問題都指向學生內在學習需求和動力的缺乏。
山西省高級教師孫嵐已經教了30年的書,她認為,和過去相比,現在的學生學習內驅力越來越弱。“過去的學生,有一種‘學習改變命運的想法,抓緊一切機會汲取知識的養分。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越,不需要改變命運,缺少對人生的長期規劃和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大部分孩子是在家長和老師的要求下‘被動學習。”
除了被動的狀態,許多學生在學習價值感缺失的情況下,表現出無方向性,如報考志愿時的迷茫、對將來發展方向毫無概念等。王毅閔承擔著高三年級的生物教學工作,他最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學習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你們自己。”他帶的班級學生成績很好,也很勤奮,王毅閔堅信他們會成為國之棟梁,直到班會課討論“你的夢想”時,每個學生都報出了自己的理想大學,但談到有什么夢想、未來想進入什么領域時,很少有明確的想法。王毅閔感到有些悲哀,雖然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學習,但他們的眼里“沒有光了”。
被家長“綁架”的學習
現代社會的教育被市場化,學習也被經濟牽制著。魯東大學心理學系主任辛素飛認為,借助民間資本的力量完善教育體系,取得一些有效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教育的很多選擇權交給了家庭,孩子上什么學校、什么興趣班都是由家庭狀況決定的,貧富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經濟資本上,還體現在文化資本上。慢慢地,社會上就形成了以教育為標準的社會分化和文憑至上的地位競爭。
天津市河西區一所小學門口,每天放學時間都熱鬧非凡,繪畫班、舞蹈班、英語班、閱讀班、少兒編程、腦開發數學課程……各培訓機構的顧問爭先恐后地發著傳單,有的家長擺擺手,表示孩子周末的課程已經安排滿了,有的家長接過傳單問起了價格。在這個教育競爭愈發激烈的時代,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精英”。而對于本身不是“精英”的家長來說,想要讓孩子從“千軍萬馬”中突出重圍,課外補習班是他們的首選。
受環境和社交影響,家長的焦慮是具有“傳染性”的。“別人都學,我們就是不想學也得學啊!不然別人都‘跑步走,我們‘齊步走,不就落后了嗎?”李麗和丈夫都是普通民營企業的職員,他們每年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經費近20萬元,而且投入還在不斷增加。為了讓孩子“更出眾”,每年寒暑假他們都要給孩子報國際研學課程,“我們這輩子的努力,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
然而,優越的條件并沒有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他開始抗拒課外班,有一次竟然逃課和同學打籃球去了。當李麗疾言厲色地批評他時,他哭著說:“我不明白為什么我成績已經很好了還要上那么多課,我又不想做鋼琴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我既要學習,也需要自由。”從孩子的視角看,父母的“為你好”式學習“綁架”,是羈絆他們自我成長的枷鎖。
家長站在“過來人”的角度替孩子做決定,主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將社會焦慮傳導給孩子,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自己探尋學習價值的機會,甚至會引發孩子的厭學、逆反等情緒。對此,辛素飛表示,父母的認知、信念以及家庭的整體氛圍很重要,現代社會的競爭和壓力一定會讓家長有焦慮的情緒,但是家長應該做的是思考如何引導孩子發揮個人優勢,慢慢體會學習對生存和成長的意義,而不是在時代性集體潛意識驅使的劇場效應里隨波逐流。
與生活“脫軌”的學習
“我攻破數學題的時候很開心,很有成就感。但有時候覺得學到的知識不會運用,感覺這些內容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云南省插甸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李蓉訴說了她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青少年心理專家宋少衛表示,如果學習內容無法和生活融合,那么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有成就感和真實感。“將近40%的學習能力是從生活和勞動中遷移過去的,如果這種關系被割裂,學習就會成為一座‘孤島。”
學習是為了理想的生活,但生活中卻不一定能學到想學的知識。高三畢業生楊林濤一直對生物和農業很感興趣,他的夢想是當一個農場主,推動中國畜牧業的發展。他給自己設定了兩條實現夢想的路徑:選擇一個賺錢的行業,攢好錢去投資農場;或者學習農業,畢業后自己創業。“我覺得現在的教育還沒能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我比較喜歡自己去發現并探索一些社會問題,然而在真實的學習過程中,我不得不接受填鴨式的教學,按照固定模式上大學、工作、掙錢,我的理想并沒有在教育中得到有效支持。”高考結束后,楊林濤下定決心,無論選擇什么專業,都要繼續學習農業和生物知識,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為了理想而學習,在談到“為什么要學習”時,接受采訪的學生回答頻率最高的是“為了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掙錢過上好的生活”。這樣的目標看起來非常實際,卻掩蓋了“學習”對人發展和成長的意義。
以“小鎮做題家”自居的張楠5年前跨過了高考的“終點”,從小鎮來到城市,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樹立起“工作”“掙錢”“買房”等“務實”的目標。大四那年,她參加了幾場招聘會,但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考研,似乎成了她唯一的出路。一年時間里,她報班、上課、刷題,最終壓線考上河北工業大學統計學的研究生。“我其實不屬于研究型人才,學習對我而言只是實現目標的一個工具,抑或說,如果前面的路被堵死,繼續學習就是我的退路。”張楠說,學習是她多年維持的一種自然反應,但她相信,她會因學習而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利益回報。
學習不只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還是解決問題、理解世界的過程,更是生命覺醒的過程。找到學習的意義,學生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與社會的連接、與生命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