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我們永遠處在一個刷題的環境中,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學習。”不知從何時起,學習的無意義感、無價值感開始在兒童青少年群體滋生并蔓延,類似“讀高中是為了考好大學,考好大學是為了找好工作”的“教育價值說”已很難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在“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的困擾下,許多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該如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力?針對這些問題,《教育家》雜志邀請相關專家進行了討論。
對“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的困惑,反映了兒童青少年存在什么樣的問題?
◎程紅兵:這反映了一部分兒童青少年學習意義感的缺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每個人做事都應該明確行為的意義。而今天部分學生對學習的意義缺乏基本的認識,或者說,各種關于學習意義的假說中,沒有一種能讓他真心認同、相信并接受。而他自己也沒有辦法建構起關于學習意義的有效認知。哲學家尼采曾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顯然,意義感讓人更能忍受痛苦、克服困難,對我們產生引導和支撐作用。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幾乎沒有一點意義感,那即便是一點點痛苦,都會讓他絕望。一個不知道學習意義的學生,將無法忍受學習所帶來的痛苦、煩惱,會對學習抱無所謂的態度,更甚者會放棄學習。雖然表面上他還在學校、還在課堂,但學習已經不入其心、不入其腦,其學習效果可以想見。
◎楊雄:對“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的困惑,反映了當代兒童青少年生活的無力感,心理學上又叫“習得性無助”。一些孩子在經歷失敗的學習后,會形成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事情結果的認知,繼而會選擇放棄努力。
◎肖晶:這種困惑在本質上是兒童青少年厭學的表現,屬于厭學中的認知偏差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對學習的目標產生了動搖。這往往是基于兩個前置事件或者問題——
第一,可能是學習這件事讓兒童青少年體驗不好。他們因為學習而體驗到了不快樂、委屈、焦慮、擔憂等糟糕的情緒,或者糟糕的人際關系。這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很大的沖擊,從而影響了他們對學習和學習過程的看法。
第二,可能是兒童青少年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遇到了困難。他們學不會,收不到好的結果與反饋,而自己通過努力又解決不了這些問題,以致問題持續存在。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往往會崩潰并產生懷疑:我為什么要學習?
是什么造成了當今孩子對于學習目的和意義的茫然感?
◎程紅兵:任何事情都有外在的目的和意義,也有內在的目的和意義,學習同樣如此。學習外在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學習所能帶來的其他價值,比如古話常說的“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今天許多家長仍然擺脫不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只看重學習的外在意義,把學習可能帶來(未必一定帶來)的好處視為學習的唯一意義。學習是為了考大學,考大學是為了找份好工作,有份好工作,就有了人生的幸福——這就是這些家長的基本邏輯。更可怕的是,有些教師也是這個邏輯,并用這個邏輯去激勵學生。這種忽視學習內在目的和意義,單純從外在角度來闡述學習目的和意義的說法,本來就有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其邏輯推理過程也是很不嚴密的,這是把或然情況定義為必然現實。一旦這個說辭的某一個環節被現實否定(哪怕是被少數案例否定)或被學生拒絕認同,那么整個意義系統的說辭就會被學生全部推翻。這從概率上來說是非常高的,在現實中也常常出現。而這,正是導致學生對學習目的和意義產生茫然感的重要原因。
◎程方平:學生對于學習目的和意義的茫然感,是教育、社會一些僵化的制度和長久存在的問題在作祟。
其一,人類的學習包括很多內容,我們本應該在自然的狀態下,讓學生廣泛地涉獵各方面的知識、技能,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學習的興趣。然而,教育卻過早地局限了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孩子還不會觀察就先識字了。所有字都來自概念,而概念又空洞、簡略。在這種情形下,大多數孩子很難對學習產生鮮活的興趣。而且,在高考指揮棒下,一切為了分數,學生不能在一個自然的過程中成長,一直被打“激素”——幼兒園要像小學那樣,小學要像中學那樣,中學要像大學那樣。為了分數,我們放棄了太多東西。
其二,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大約只有20%的學生能成為所謂的“成功者”,剩下的80%都是“失敗者”。試想,一個分數始終在及格線以下、總在失敗狀態的孩子,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嗎?能一直保持學習的意義感嗎?
其三,當前的社會導向和人才市場存在問題。“顏值經濟”盛行,歌星、影星憑一張臉就可以暴富。而有些人讀到博士,可能連房子都買不起,生活拮據。這樣看來,“顏值”的效力似乎大過一切努力,學習跟以后的生活并沒有直接關系。我想,很多讀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都會從大學畢業生、博士畢業生那里看到自己的未來。在學習中看不到希望、嘗不到甜頭,我們又怎能指望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呢?
◎楊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社會競爭加劇。無論中考、高考還是就業,年輕人都面臨很大的壓力。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夠適應高強度的競爭,大部分孩子最后都被淘汰了。孩子們看不到希望,自然也就找不到學習的意義。
二是社會發展太快。人的大腦發育是很緩慢的,孩子的成長也是緩慢的過程,需要碰壁,需要不斷面對問題并解答問題。但現在我們的社會發展太快了,一切都在壓縮,不允許慢悠悠,也根本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要么行,要么不行,沒有第二次機會。這就會導致孩子產生無力感——既然努力沒用,干脆“躺平”。而且,快速發展的社會讓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不可預見性,而我們人的本性是追求穩定、追求安全,面對社會的快速變化,孩子們根本無力把握。
三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放大了人們的焦慮。一方面,互聯網算法、人工智能在反過來控制人類,人腦比不過電腦,焦慮滋生。另一方面,自從有了朋友圈,有的家長就開始花樣曬自己“雞娃”的過程、曬自家優秀的孩子,這使得原本很淡定的家長不淡定了,焦慮與日俱增。這樣的壓力必然傳遞到孩子們身上,家長過高地期望孩子、過早地開發孩子,讓孩子們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