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采訪到陳行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3月到6月,我們約定的訪談時間一再推遲。他真的太忙了——有時他奔波在看望幫扶對象的千里之外;有時他趕赴某個重要會面,鏈接可能的公益支持資源;有時他現身高校、公共空間,與讀者講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
初見陳行甲,是在他的新書《在峽江的轉彎處》分享會現場。開場前十幾分鐘,背著雙肩包的陳行甲快步出現在書店二樓——天命之年的他看上去只三四十歲,瘦削頎長的身材、干凈爽利的寸頭,白襯衫、牛仔褲,一如近年來他常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很快他便被工作人員圍住,在和主持人的交談中做緊張的上場準備。在這個流行“躺平”的年代,陳行甲似乎總是行色匆匆、整裝待發,一副永遠在路上的青春模樣。
“巴東是我身上的一顆痣”
作為曾經的“網紅官員”“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陳行甲的人生上半場,是現實版《人民的名義》。他所為人熟知的,是在執政湖北巴東縣的五年時間里,送數十名貪腐官商入獄,造福50萬巴東百姓。直到現在,無論陳行甲走到哪里,很多人都還把他和“巴東”兩個字深度綁定。這對陳行甲來說,曾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困擾。
“大家說到我還是只提我的過去,事實上,我想早點跟巴東有一個‘分割,盡快脫離掉過去的話語體系。”對于現在的陳行甲而言,他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自己的“新標簽”——“公益人陳行甲”。但在不斷地反思后,陳行甲想通了:“如果說故鄉是我的胎記,那么巴東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胎記旁邊的那一顆痣,它已經刻在了我的身上,這一生我大概都割離不開。既然割不開,我就一直帶著,因為它帶給我的是很溫暖的力量。”
2016年,陳行甲在巴東縣委書記任期屆滿被提拔之際辭去公職,只身來到深圳,開啟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陳行甲的轉場,很多人覺得“石破天驚”。但對于他來說,卻是“習慣性”的選擇。“過去幾十年里,可以說每一次的選擇,我都不是走的大路。”1992年大學本科畢業時,從他的家鄉興山縣考出去的十幾個大學生里,回去工作的只有四個,陳行甲便是其一;2003年,取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以后,陳行甲放棄拿到手的北京國家開發銀行offer,再次回到家鄉……幾乎每一次重大關頭,陳行甲都沒有走尋常路,而是順應內心的選擇。“投身公益始終是我內心的那一粒種子,一直在等待破土發芽的一天。我希望通過創新的公益實踐去尋找一些社會難題的解決之道。”
干凈、溫暖,是陳行甲厚重的生命底色。從政時,有人說他“一身正氣,一身殺氣,一身朝氣”。成為一名公益人后,他不再需要“斬妖除魔”的殺伐之氣,而得以充分釋放自己滿身的正氣和朝氣。
到深圳后,陳行甲先是在國際公益學院擔任研究員,從事貧困地區兒童大病救助的課題研究。他每天趕場似的旁聽各種相關課程,參加各種相關活動,拜訪請教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如饑似渴地吸取相關知識和經驗。回想那段時光,陳行甲覺得自己“又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候,像一棵小草一樣平和地吸收著陽光和雨水”。
2017年,陳行甲申報的深圳市恒暉兒童公益基金會獲批成立。作為一名職業公益人,找資源和資金是陳行甲最主要的工作。“鏈接社會資源,找專家學者,找地方政府支持配合,做這些事情對我來說都相對容易,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但籌錢,起步的確很難。”頭一年80%的時間,陳行甲都在想方設法籌集公益資金。從“前呼后擁”的父母官到向人開口要錢的“高級乞丐”,陳行甲并沒有太大落差。“最開始轉場時我就決定拋下這個包袱。”有一次陳行甲受邀參加某個活動,但現場的主、副桌都沒有設他的桌簽。陳行甲自己搬了凳子在副桌邊擠著坐下,堅持到活動結束。
公益開場的首個項目計劃書是陳行甲自己寫的,他打磨過很多遍,申請過很多遍。在他心中,有一分鐘版本、三分鐘版本、五分鐘版本、十分鐘版本、半個小時版本,甚至一兩個小時版本。“看對方能給我多長時間,我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時調整,在腦海里調出其中一個版本。” 做項目介紹時,無論對方是老總還是最基層的辦事員,只要對方愿意聽,陳行甲都會調動全身的每一個細胞,全神貫注去講。盡管他知道,聽他匯報的,十個人里可能只有一個愿意繼續跟進,而每十個十分之一里最后“慷慨解囊”的也只有三個左右。匯報時,陳行甲會關注對方身體語言甚至是眼神的反饋,注意到自己的邏輯哪里不對、細節哪里不清楚,好下一次修改。
如今,陳行甲已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公益邏輯,發起了四個得以按照自己意愿規范運行的公益項目,同時得到了很多受助人和持續捐助人的信任,以及很多社會志愿者的支持參與。“如果投身公益之初,有人跟我說十年后我能做成現在這個局面,我都會高興得不得了,但現在還不到五年,我就做成了。”
帶孩子們去看山外邊的海
基金會創立之初,陳行甲將業務范圍定為貧困地區兒童青少年的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陳行甲坦言,公益人要克服“圣人心態”,不要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做,而要用自己有限的能量切入具體的角度。之所以定位在兒童青少年群體,是因為他們象征著未來和希望。
聚焦大病救助,源于精準扶貧國策和陳行甲在巴東的工作經歷。他在書中寫道:“中國貧困人口整體上占比最大的就是因病致貧,這個比例高達42%。在巴東縣,根據精準識別貧困戶過程中一家一戶數出來的數據,這個比例是48.7%。”他想做的是“從一個民間公益人的角度,為國家探索因病致貧的規律性解決辦法”。由此,陳行甲創立了自己的首個公益項目“聯愛工程”—— 一個大病救助領域的“小崗村”實驗。他選擇了當時所轄五個縣全是貧困縣的廣東省河源市作為自己的小崗村、實驗田,聯合當地政府、醫療機構,在建立兒童白血病數據庫、案例庫的基礎上,開展醫療服務能力提升、藥物評估等工作,從患者、醫生、藥物三個角度,探索出一整套基于實證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四年來,這一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陳行甲正謀劃著到西部地區以省級為單位進行復制拓展。
“夢想行動”是陳行甲的第二個公益項目。出生于偏遠山村、起點“低到塵埃里”、靠讀書改變命運的陳行甲深信:“改變貧困的根本渠道在于教育,在于教育給那些貧困孩子帶來的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