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庚 錢廣書 樊兆德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自古以來,國人始終將修心立德放在做人首位。弘揚傳統美德,是在青少年學生中厚植“大愛大德大情懷”的重要一環。傳統美德資源必須進行現代性創造與轉化、真正熔鑄在現代德育活動中,才能有效、充分地發揮作用。在具體實施中,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協同共進。鑒于此,我們開展了中華傳統美德在學校教育中的傳承、弘揚和現代轉化課題研究,探索構建、完善三方協同的育人機制,不斷推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走深走實,富有成效。
續脈接鏈,推進教育者思想認識再提升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傳統美德教育重視不夠、認知不深,或存在偏差與誤解,甚或因為傳統道德觀念中存在糟粕和不合時宜的東西就對其全盤否定,導致傳統美德教育的弱化與缺失。在思想認識上,對傳統美德教育進行續脈接鏈,刻不容緩、勢在必行。山東省濟寧市地處孔孟之鄉,儒家文化底蘊深厚,在傳統美德續脈接鏈的思想提升工作中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自當勇立潮頭、開拓創新。截至目前,濟寧市已經構建起三項工作機制——
一是堅持“抓校長、校長抓”工作機制。濟寧市教育局先后安排1600多名校長參加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辦的國學經典教育高端培訓和國際儒學聯合會舉辦的海峽兩岸“讀論語教論語”師資培訓班,讓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校長的帶動下,各校穩步推進傳統美德教育,重視程度、實施力度均有了很大提高。
二是堅持教師“美德、師德共生共進”機制。將傳統文化、傳統美德融入班主任培訓、師德學習等日常工作,閉環管理,以教師個人素養的提升增強傳統美德教育的實施力度。如每年假期,積極開展教師讀抄品《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活動,讓教師在品讀經典中修身立德、涵養師德。
三是實施“一校一導師”制度。為了加強國學經典教育,形成工作網絡,濟寧市要求每所中小學確定一名熱愛并有志于推廣國學教育的骨干教師作為國學導師。濟寧市為了提高國學導師的國學素養,連續舉辦了11期國學導師培訓班,參加培訓的老師超6000人次。為每所中小學配備1—2名國學教育骨干;這些國學導師定期舉辦國學講堂,組織傳統美德講座。
總的來說,以上三項機制解決了教育者們對傳統美德教育的思想認識問題,樹立起了主戰場意識、主人翁意識,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弘揚的“工作鏈條”因此得以貫通、運行。
淘金鑄器,轉化整合傳統美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中能用來開展傳統美德教育實踐的思想資源極為豐富,也具有極強的再生力,能夠與不斷變化的現實高度結合。不過,令人憂心的是,雖然國家大力倡導要堅定樹立文化自信,專家學者經典再闡釋的數量與質量也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將深刻的道德理念轉化成適宜在基礎教育推廣普及的成果還非常稀缺,傳統美德思想資源的轉化與整合工作任重道遠。淘金鑄器,將傳統美德教育資源以最優化的方式灌注教育各環節,通過革新教育教學模式,為傳統美德教育實踐提供便利,是濟寧市教育系統著力推進的工作。
一是轉化學習資源,編制教材讀本。市級層面,組織全市優秀專家學者和專業教師精心編寫了《走近孔孟》系列叢書(共8冊)。同時,鼓勵各縣區學校編制傳統美德校本教材,匯集中華傳統美德的精華,在眾多國學經典中,整合挑選適合各年齡階段的內容,進行通俗化、故事化創編,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為教育活動提供優質課程資源體系。目前,國際儒學聯合會與濟寧市教科院正合作組織按年級編寫“孝禮勤誠恥忠信義寬廉”十德教材。
二是優化地域資源,打造研學基地。濟寧具有豐富的儒學資源和內含儒學精髓的紅色革命資源,為青少年回歸歷史現場、體驗美德養成的氛圍環境提供了支撐。目前,全市確立了40余處研學旅行基地,培育建設了81所省市級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學校,打造推出了以開展經典誦讀、祭拜先師孔子為主的孔子研學游品牌和以探尋英雄故里、緬懷革命先烈為主的革命文化研學游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是挖掘課程資源,做好學科德育滲透。課堂教育是傳統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學科教學是傳統美德融入學生心靈的主平臺。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將這些教學現象進行理論提升,將教學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再反哺教學,二者形成良性互動,深化了傳統美德教育的效果。
通過以上三項工作的推進,師生在開展傳統美德教育時,有了讀物、有了場所、有了方法,較好地解決了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什么”的問題。
鋪路搭橋,拓展實施途徑與渠道
在德育一體化格局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賴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協同共進。在拓寬學校教育途徑的基礎上,對這三方教育力量再整合,溝通課堂內外,使其統一在整體目標之下并保持“同頻共振”,是傳統美德教育真正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的重要保證。
一是學校啟蒙與習得,讓傳統美德以新的形式重回課堂。首先,根據學生生理認知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設定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一練一得的體系化目標,以利于分層教學,為多樣化活動的開展提供空間。其次,教育方法上注重實效性。根據教育目標設置活動主題,實現學科滲透、情景模擬、研學實踐、活動促進、比賽帶動有機融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實現全過程監測。最后,探索德育實踐的新形式。如通過編排美德故事劇、編唱美德歌曲、拍攝身邊的美德故事網絡小視頻等方式,來增強教育的藝術性和吸引力。
二是家庭承接與訓練。首先,凝聚育人共識。學校傳統美德教育主動延伸對接學生家庭,提高家庭美德教育指導水平,推動美德教育深化延續,充分利用家長學校等平臺,實現孩子入學、家長入校,內外溝通,教育目標一致,家校良性互動,構建以家長為主體的家庭教育指導模式。其次,提高家庭教育指導實效。通過把班級家長會改為家長沙龍、辦家庭教育小報、設定教育活動開放日等方式,提高家長參與傳統美德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研究制定《家庭美德教育的指導手冊》,使家庭教育指導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是社會完善與鞏固。社會教育的實現,最終需要以家庭教育為主要途徑。我們嘗試“走進來、帶出去”,定期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借助家委會平臺,合理利用家長、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美德教育實踐活動,如參與創建文明城市和文明家庭、走訪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動。家校合作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運行機制,提升了育人效能。
總之,通過以上努力,傳統美德教育的路徑得以拓寬,合作共育效能得到了顯著提高,解決了“傳統美德教育怎樣抓”的問題,實現了“學校習得,家庭練習,社會鞏固”的共育模式,提升了育人效果。
筑峰拓田,強化典型引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傳統美德教育同樣需要典型示范、引領帶動。工作中,我們注意發掘弘揚傳承中華美德的典型,深耕美德育人的實驗田、示范園,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精心構筑儒家傳統文化推廣新高地。
一是創建一批國學經典聯盟校。先后遴選200所有一定工作基礎的學校加入國學經典教育聯盟,定期開展活動,實現動態管理。實踐證明,這批聯盟校成了濟寧市中小學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窗口和樣板。
二是打造國學經典教育“一圈一帶”。“一圈”即以孔子的出生地尼山為中心,將周邊三個縣市的三個鄉鎮20多所學校打造成濟寧市儒家文化推廣新高地。“一帶”即以曲阜、鄒城、泗水為代表打造孔孟文化傳承體驗基地;以嘉祥、魚臺為代表打造孝文化傳承體驗基地;以金鄉為代表打造國粹文化傳承體驗基地,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傳統美德教育工作帶。
新時代為我們更好地實踐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提供了契機與政策支持。在各種便利條件下,我們將繼續通過學校帶動、家校聯動、家校社三位一體互動,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能的傳統美德教育實施體制機制,從而促進學生優秀品格鑄就與時代新人培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劉加庚系濟寧市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濟寧市教育局一級調研員;錢廣書系濟寧學院附屬小學校長;樊兆德系濟寧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