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霞 雷正權 金俊義
摘要 探討帶狀皰疹急性期的針灸治療臨床現狀,并提出臨床治療中所存在的問題,以便為臨床提供更多思路以及治療方案。查閱整理過去5年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歸納和總結分析。帶狀皰疹急性期使用針灸治療效果好,操作簡便。綜合治療技術應用研究最多,且治療效果理想,在臨床上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關鍵詞 帶狀皰疹急性期;針灸治療;臨床進展;療效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in Acute Stage
JIN Xiaxia1, LEI Zhengquan1, JIN Junyi2
(1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tatu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in the acute stage of herpes zoster, and to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linical treatment, so as to provide more ideas and treatment plans for the clinics.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five year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as effective and easy to operate in the acute stage of herpes zoster.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been studied the most,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ideal, which is of high clinical value.
Keywords Acute stage of herpes zos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Clinical progress; Curative effects
中圖分類號:R246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2.026
帶狀皰疹是指皮膚出現密集、成簇、大小不等、基底為紫紅色并且充血的飽滿水皰,其排列成帶狀,累累如串珠,并以出現劇烈疼痛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此病多發生在身體一側,以胸背、面部、腰、脅部位最為常見。本病首見于《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甑帶瘡者,繞腰身。此亦風濕搏血氣所生,狀如甑帶,因以為名。”民間又稱為“蛇丹”“蜘蛛瘡”“纏腰火丹”“蛇窠瘡”“火帶瘡”等[2]。本病或由情志不遂導致肝膽火旺,或因脾濕內蘊,復又外感毒邪,濕熱相搏結,經絡氣血運行不通則痛,毒熱郁于血分則發紅斑。本病好發于成人,女性多發,老年人病情尤重。近年來我國臨床研究表明:通過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癥狀具有較好效果,具體有毫針治療、皮膚針法、刺絡拔罐、耳針法、穴位注射法、火針法以及綜合治療等方法[3]。現將近年來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的文獻歸納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中醫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曰:“此亦風濕搏血氣所生。”《外科啟玄》言:“蛇窠瘡,此瘡因衣服被蛇游過,或飲食內受沾蛇毒,入于皮毛,致生瘡且痛。”《外科正宗·雜瘡毒門·火丹》載:“火丹者,心火妄動,三焦風熱乘之,故發于肌膚之表,有干濕不同紅白之異,干者……此屬心肝二經之火;濕者……此屬肺脾二經濕熱……”提出帶狀皰疹的發病機制與心、肝、脾、肺四經密切相關,多由風、火、濕、熱侵襲肌表所致[4]。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曰:“纏腰火丹蛇串名,干濕紅黃似珠形,肝心脾肺風濕熱……”指出該病系肝、心、脾、肺、風、濕、熱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若腰生之,系肝火妄動。”強調肝火旺盛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祁坤《外科大成》:“纏腰火丹,一名火帶瘡,俗名蛇串瘡,……由心腎不交,肝火內熾,流入膀胱而纏帶作也。”提出“心腎不交,肝火內熾”這一病因[5]。《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正虛是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本病多為七情內傷,肝郁化火,肝經火毒外溢肌表所致;或因飲食不節,脾胃久傷,升降不復,濕濁內生,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結肌膚而成[6]。年老體虛疼痛難耐且病程長、難恢復者,多由血虛肝亢,濕熱毒盛,氣血郁滯導致。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強調該病的病因病機多從五臟以及六淫論治,均重視從“火”“虛”“瘀”“郁”論治。皰疹皮損發生在面部者,主要損及手、足三陽經,與西醫的三叉神經支配區域相對應;病變見于胸脅部者,則累及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與肋間神經分布區相對應;發于腰腹部者,多損及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三條經脈[7],故治療時以辨證循經取穴結合“以痛為腧”為綱。
1.2 西醫對帶狀皰疹的認識 西醫相關研究證實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該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并通過血液傳播,其親神經性可使病毒進入感覺神經末梢后潛入脊髓的后根神經節內,當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將會被激活并引起皰疹[8]。遺傳因素、細胞免疫缺陷、高齡、機械性損傷、精神壓力較大以及工作勞累等是該病的常見誘因[9]。常見并發癥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播散性帶狀皰疹、腦神經損傷、繼發性細菌感染和肌肉無力等[10]。西醫常規治療方法主要是抗病毒、鎮痛以及營養神經,治療目標是緩解其急性期疼痛,防止皮損進一步擴散,進而縮短皮損持續時間,預防或者減輕PHN。常見的抗病毒藥物[11]主要包括阿昔洛韋、泛昔洛韋、溴夫定等,皮疹較嚴重的患者可以靜脈注射阿昔洛韋。其主要作用機制是阿昔洛韋在感染細胞內經過病毒胸苷激酶磷酸化,進而生成阿昔洛韋三磷酸,而后者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進一步中止病毒DNA鏈延伸[12]。鎮痛藥包括布洛芬、去痛片、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糖皮質激素的使用仍存在爭議,普遍觀點認為在帶狀皰疹急性期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并逐步遞減劑量可以抑制炎癥反應,縮短急性期疼痛持續時間以及加快皮損愈合,但其對已發生PHN的疼痛無效且使用該藥不良反應較大,應該限制其使用劑量[13]。
1.3 臨床特殊類型 臨床除了常見的帶狀皰疹類型外,尚存在其他特殊類型的皰疹:1)眼帶狀皰疹:多發于老年人,其常表現為一側眼瞼部位腫脹,結膜充血,疼痛較劇烈,常伴有同側頭面部疼痛,病變嚴重者可累及角膜進而形成潰瘍性角膜炎[14]。2)頓挫型帶狀皰疹:表現為僅出現紅斑但不發生水皰,一般僅表現為局部疼痛感,當病毒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實質和腦膜時,會發生變態反應從而引發病毒性腦炎和腦膜炎,故應在早期積極進行預防及抗病毒治療。3)無疹性帶狀皰疹:表現為僅有皮損部位疼痛感并無皮疹。4)耳帶狀皰疹:因病毒侵犯聽神經及面神經而所致的皰疹,表現為外耳道的皰疹以及疼痛,當膝狀神經節受累并侵犯到面神經時,可出現面癱、耳痛及外耳道皰疹三聯征,臨床稱為Ramsay-Hunt綜合征[15]。5)當病毒侵犯到內臟神經纖維時,容易引起急性胃腸炎及膀胱炎,臨床常表現為臍腹部絞痛、尿潴留、排尿障礙等[16]。6)播散性帶狀皰疹:常見于惡性腫瘤或年老體弱患者,是病毒經過血液傳播從而引發廣泛性水痘樣皰疹并侵犯肺和腦等器官所致,嚴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17]。帶狀皰疹前驅期無皮損僅有疼痛時診斷較困難,應及時告知患者有發生帶狀皰疹可能并進行密切觀察,并及時排除相關部位的其他疾病。病變發生在頭面部容易誤診為各種頭痛;發生在胸部的帶狀皰疹疼痛容易誤診為肋間神經痛以及心絞痛等;發生在背部容易誤診為頸椎病;發生在四肢容易誤診為關節炎、骨質增生等;發生在腹部的帶狀皰疹疼痛容易誤診為膽結石、膽囊炎、闌尾炎等。因此明確疾病診斷對于疾病的進一步治療至關重要。
2 針灸治療方法和效果
2.1 毫針針刺法 周蓉花[18]采用毫針圍刺治療帶狀皰疹患者25例,有效率為96.00%,表明采用針灸圍刺治療該病,其治療效果優于西醫常規治療。馮鳳坡等[19]采用大面積圍刺、小面積揚刺的方法在治療帶狀皰疹患者82例中,治愈64例,有效16例。王艷[20]將觀察組58例患者,進行毫針圍刺治療,并用三棱針針刺大椎、中穴進行放血拔罐治療,有效率為91.4%,表明采用針灸聯合拔罐治療帶狀皰疹效果優于西醫傳統治療。
2.2 刺絡放血治法 毛進軍[21]對72例患者用梅花針扣刺結合拔罐再涂抹高錳酸鉀的方法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效果較好。王束瑾[22]將42例患者的龍眼穴(位于小指尺側2、3骨節間,握拳于橫紋盡處取之)采用注射器針頭點刺放血的方法進行治療,并針刺陽陵泉、支溝兩穴,明顯改善臨床癥狀。艾詩奇[23]采用三棱針散刺加拔火罐的方法治療帶狀皰疹患者,臨床鎮痛效果明顯。
2.3 灸法 楊國輝等[24]在治療25例患者時采用毫針皮下扇形透刺的方法,常規消毒針刺操作后選取病灶上方2~3 cm處進行回旋灸操作30~60 min,3次/d,總有效率為96%。崔我凜和張學麗[25]采用體針結合麥粒灸(即麥粒大小的艾炷)的方法治療帶狀皰疹患者11例,經治療后無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生,療效顯著。楊如杏和邱福山[26]采用燈芯灸治療帶狀皰疹患者30例,總有效率為100%。
2.4 穴位注射治療 劉白雪等[27]報道采用臨床對照的方法觀察穴位注射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組30例患者在口服阿昔洛韋0.4 g/次,2次/d;洛芬待因0.2 g/次,3次/d,按照10 mg/次,3次/d的劑量口服復合維生素B片的基礎上,取病灶部位2個夾脊、阿是穴進行穴位注射治療,將200 mg單磷酸阿糖腺苷用4 mL的0.9%生理鹽水進行溶解,再加入4 mL劑量的2%利多卡因,每穴注射2 mL,1次/2 d,10 d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穴位注射療法能夠有效將藥物和經絡穴位的作用有機結合,從而發揮獨特的作用。
2.5 火針療法 趙偉[28]采用火針治療患者40例,有效率為95%,經治療后無PHN發生。黃石璽教授采用改良版火針,即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選取1~3支,進行常規消毒后反復燒針刺皰,閃火法進行拔罐,有血皰者,用毫針刺破后用干棉球擦干凈;將阿是穴、夾脊穴進行毫針針刺后采用溫針灸法治療30例中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痊愈28例,明顯好轉2例,根據VAS評分前后對照,治療后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緩解(P<0.05)[29]。桂星花等[30]采用30號毫針進行火針治療后再進行夾脊穴電針治療的方法治療患者12例,總有效率為100%,治療效果明顯優于電針組跟西藥組。岳蓉和周建龍[31]選用鎢鋼專制火針針刺結合日本清鈴撳針包圍式埋針的方法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患者,療效確切。
2.6 耳針療法 《靈樞·口問》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說明耳與經絡的關系十分密切。李燕[32]選取耳尖、胰腺、肺、內分泌、神門、風溪、肝、大腸、腎上腺、相應區。用75%的乙醇消毒后用三棱點刺放血4~5滴,配合刺絡拔罐方法治療患者36例,總有效率達100%。表明耳穴刺血具有消腫止痛、瀉熱解毒的作用。
2.7 電針療法 電針可以調節人體的功能狀態,具有鎮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孫遠征等[33]采用先針刺夾脊穴行瀉法,再針刺局部阿是穴,分別進行沿皮刺和圍刺操作,最后針刺昆侖、太沖、俠溪等穴位,將圍刺區域前后兩針以及夾脊穴最上、下兩穴,連通電針,采用疏密波治療,治愈率為73.3%,總有效率為93.3%,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藥組和常規針刺組。王虹和宋麗美[34]采用火針針刺皰疹部位結合毫針針刺夾脊、后溪、支溝穴位后通電針的方法治療帶狀皰疹患者,數據表明單純電針組和電針結合火針組效果無明顯差異,均優于西藥組。
2.8 穴位埋針療法 朱璇璇和吳常征[35]在口服西藥的基礎上對30名患者選用撳針圍貼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血液運行,緩解帶狀皰疹急性期疼痛癥狀。張素亮[36]選取阿是穴埋針并配合選取外關、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太沖等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治愈率90.2%。臨床效果表明穴位埋針可產生持續性穴位刺激作用。
2.9 綜合療法 劉白雪[37]對32例患者口服西黃丸結合辨證分型針灸選穴治療,如邪熱較盛者選擇十宣、氣端穴瀉邪祛熱,足三里、三陰交穴調和胃氣,以資化生之源等。結果顯示:口服西黃丸結合針灸辨證取穴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王勇[38]采用針藥結合的方法治療72例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總疼痛緩解有效率為86.11%。聞慶漢以季德勝蛇藥為基礎方,采用局部結合遠端取穴圍刺病灶,針藥并用,治療效果明顯[39]。任景等[40]采用針灸圍刺結合口服中藥龍膽瀉肝湯治療帶狀皰疹患者39例,效果良好。鄭金玲等[41]將33例患者進行常規針刺結合拔罐治療后給予超聲波導入阿昔洛韋軟膏治療,采用直接移動法,選取1.5 W/cm2連續波,將5 cm2探頭置于脊神經出口處,5 min/次,1次/d,治療10 d,總有效率為97.0%。在臨床治療肝經郁熱型蛇串瘡多采用夾脊穴通電針用疏密波,四關穴常規針刺結合皰疹頭尾部圍刺后拔罐并且耳尖放血的方法,患者疼痛得到顯著緩解[42]。李敏[43]對43例患者采取傳統辨證分型取穴,進行針刺結合使用電針連續波以及紅外線偏振光照射的方法治療,總有效率為95.35%。
3 治病機制
3.1 中醫機制 本病病機主要以邪實內停為主,而后期正虛是關鍵,為本虛標實之證,多因“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所致,故應以扶正祛邪為主,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的治則是:清熱解毒、調暢氣血,清利肝膽、調氣解郁。正如《千金翼方》所云:“諸病皆因氣血壅滯,不得宣通。”針刺可以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從而使受阻經脈通而不痛,榮而不痛,氣通則調,調則病愈。《靈樞·小針解》云:“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表明刺絡放血可使惡血盡出[44]。《神灸經論》曰:“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燭,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表明灸法能夠使肌膚腠理開放,毛竅通暢,引熱外行,行氣通絡,具有獨特的治療價值[45]。中醫提倡“以熱引熱”“火郁發之”的理論,火針通過引導和發散之力,可使火熱之毒外泄,以達到止痛緩急、清熱解毒之功[46]。
3.2 西醫機制 針灸具有阻斷疼痛的作用。針刺能夠作用于多種深部結構,穴位是深部感受器最為密集的部位,針刺穴位時產生的酸、麻、脹、痛感即“得氣”便是深部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產生的感覺。現代醫學表明,針刺可激活中樞神經內的內源性痛覺調制系統,從而產生鎮痛作用[47]。針刺可興奮穴位內的壓力感受器和部分牽張感受器從而產生針刺信息,該類信息主要從中等粗細的Ⅱ、Ⅲ類纖維傳入[48],針刺的傳入信息主要通過脊神經與腦神經傳入中樞系統后,內源性痛覺調制系統(主要為阿片系統和單胺類系統)中的大量中樞結構及其遞質或調質被激活,在傷害性信息發生相互作用后其傳遞與感受被抑制,因而產生鎮痛效應[49]。臨床上用于鎮痛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藥物、手術等,雖然能夠取得明顯的鎮痛效果,但是不良反應較大。相比較而言,針灸能夠治療內、外、婦、兒等多科疾病,適應證較廣且鎮痛效果明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4 小結
綜上所述,目前多種針灸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且療效得到了肯定。針灸治療該病一般采用辨證循經取穴結合“以痛為腧”進行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如果治療不當,極易發展成為常見且難以治療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西醫常規藥物治療雖能緩解疼痛,但是對其的預防效果不佳,故應在早期進行積極抗病毒治療。西醫治療該病周期較長,不良反應較大且經濟成本較高。相對而言,針灸治療疾病具有適應證廣、操作簡便、療效明顯、經濟安全等優點而易被患者接受。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臨床治療疾病扶助正氣的同時應該注意飲食清淡,營養豐富,加強鍛煉,調節精神狀態,提高機體免疫力,皆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西醫也強調提高50歲以上易感人群的抵抗力是極其重要的預防措施,這與中醫強調扶正氣是一致的。近年來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的方法以及治療體系在不斷完善,尤其是多種治療方法聯合使用。中醫治病強調治未病、辨證施治、四診合參,應在此基礎上使針灸治療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然而,其在具體臨床操作手法及針具選擇方面存在臨床評判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亟待進一步制定規范化標準。
參考文獻
[1]鐘家鴻.帶狀皰疹中西醫護理研究進展[C].2019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中國江蘇.2019.江陰: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委員,2019.
[2]喬卓君,苗茂.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8,37(1):94-96.
[3]許敏華,朱延濤,賈黎華.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研究進展[J].新中醫,2019,51(6):33-36.
[4]程黎.電針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的鎮痛效應及對血清C3、C4的影響[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8.
[5]朱莉.解毒止痛湯治療肝經郁熱型老年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1.
[6]辛林華.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82例療效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1):79.
[7]譚悅.“外治六經法”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學術思想探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9.
[8]代波濤.中醫針灸、放血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5):47-48.
[9]陳維開,藍雪花,謝花云,等.帶狀皰疹臨床護理、發病誘因及遺留神經痛影響因素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20):2995-2999.
[10]魏敏,閆言.帶狀皰疹的藥物治療進展[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9,17(11):33-37.
[11]劉俊杰.泛昔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比較[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21):2643-2645.
[12]宋林林.帶狀皰疹臨床路徑中藥學監護路徑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13]曹范錫.刺絡瀉血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9.
[14]王波.濕潤燒傷膏治療角膜帶狀皰疹[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03,15(2):153-155.
[15]曾婧純.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的網狀Meta優化方案及隨機對照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7.
[16]韓長元,焦婷,王金燕.大黃蟄蟲片聯合青鵬軟膏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6):116-120.
[17]丁瀟,夏志寬,楊蓉婭,等.尤文肉瘤化療后并發播散性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一例[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8,11(5):312-313,316.
[18]周蓉花.針刺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青海醫藥雜志,2018,48(4):64-65.
[19]馮鳳坡,趙春芳,劉建存.針刺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6,28(3):55-57,72.
[20]王艷.針灸聯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4):4986-4987.
[21]毛進軍.梅花針刺加拔罐治療帶狀皰疹72例臨床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23):55.
[22]王束瑾.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研究[J].醫藥論壇雜志,2015,36(9):143-144.
[23]艾詩奇.刺絡放血配合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8):1002-1003.
[24]楊國輝,陳敏,祝君.毫針皮下扇形透刺聯合艾灸對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血漿NO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6,31(22):3326-3327.
[25]崔我凜,張學麗.麥粒灸結合針刺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及其高頻超聲影像表現[J].世界中醫藥,2020,15(5):791-796.
[26]楊如杏,邱福山.燈芯灸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8,37(7):780-784.
[27]劉白雪,王雅清,張洲,等.夾脊穴穴位注射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9,41(2):152-154,157.
[28]趙偉.試論不同針灸方法用于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8):190.
[29]張敏.黃石璽教授毫火針為主治療帶狀皰疹的經驗總結—附30例病例驗證[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6.
[30]桂星花,馬朝陽,高英,等.火針聯合電針法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觀察及對其血清IL-4、TNF-α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9,46(11):2399-2404.
[31]岳蓉,周建龍.撳針配合火針治療帶狀皰疹80例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7,13(18):132-133.
[32]李燕.耳針配合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36例[J].天津中醫藥,2016,33(4):223-225.
[33]孫遠征,李磊,于天洋.電針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11):1046-1049.
[34]王虹,宋麗美.不同針灸方法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療效的對比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3):136-138.
[35]朱璇璇,吳常征.撳針圍貼對帶狀皰疹患者急性疼痛與焦慮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9,19(6):47-49.
[36]張素亮.皮內針輔助體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326例[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9,36(1):58.
[37]劉白雪,王雅清,張洲,等.夾脊穴穴位注射單磷酸阿糖腺苷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9,41(2):152-154,157.
[38]王勇.針灸結合藥物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9,17(4):107-108.
[39]程強.聞慶漢教授針刺配合中藥外用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經驗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9.
[40]任景,李濤,盧軍.針灸聯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肝經郁熱型)臨床療效觀察[J].新疆中醫藥,2016,34(4):36-38.
[41]鄭金玲,吳慶連,李國俊,等.超聲波導入阿昔洛韋聯合針灸治療帶狀皰疹[J].西部中醫藥,2017,30(8):130-132.
[42]陳春花,辛彥萱,史慧敏,等.陳華德教授針灸治療肝經郁熱型帶狀皰疹經驗[J].中國鄉村醫藥,2018,25(21):19-20.
[43]李敏.針灸結合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14):72-73.
[44]穆超超,趙志恒,郝立文.丹毒的中醫外治法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03):467-469.
[45]黨海濤.臍針結合艾灸治療痰濕型中心性肥胖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7.
[46]李麗霞,謝麗琴,黃文蓋,等.基于“火郁發之”探討火針療法在帶狀皰疹急性期治療的應用[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6(5):665-668.
[47]李箭,李義,馬福彥.穴位埋線療法在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療效[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5):781-783.
[48]趙喜波,邢群智,韓學昌.電針內麻點和內關穴對胸科手術后鎮痛的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9):829-832.
[49]徐枝,洪壽海,王慎軍,等.針刺抗炎鎮痛新機制[J].世界中醫藥,2020,15(7):969.
(2020-11-24收稿 責任編輯:吳珊,徐穎)
基金項目:陜西省名中醫雷正權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2019011);咸陽市二〇一八年科技計劃項目(2018k02-92)
作者簡介:金霞霞(1995.03—),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針灸治療腦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E-mail:1992631677@qq.com
通信作者:雷正權(1963.04—),男,本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針灸治療腦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E-mail:9544988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