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 歐
一條新聞引起很多人關注:在杭州市濱江區舉辦的人才交流大會上,一個由阿里、海康、網易、吉利等30余家企業HR 組成的“HR 智庫聯盟”成立。這個被主辦方稱為以“標桿學習、經驗分享”為目的的聯盟,卻立刻讓職場人嗅出了“資本家又在聯手搞事情”的味道,引發了網友的不滿情緒。
HR聯盟的威力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大。這則新聞發布后,很快登上了知乎等各大平臺的熱搜,有人也援引了日本、美國等企業聯手坑害職場人的案例,闡明這種聯盟的危害有多大。其實很多人還是高估了這些原本也是競爭對手的企業間的合作關系。
從新聞中涉及到的企業名單,我們不難看出,聯盟中的很多企業都是互聯網、高科技等類型的公司,對這樣的企業來講,人才可以說是核心的資產。人才的信息,也是每家企業會盡力去保護的商業機密,是不可能通過一個政府牽頭的聯盟,就輕易共享的。而有些網友擔心的“企業間會互相串通,用假裝挖角的方式辭退員工,以減少賠償”,更是這個聯盟不太可能實現的功能。且不說兩家企業之間,究竟要有多深的交情,后者才會愿意替其他企業接盤背鍋,就是在我國傾向于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法》面前,這種先錄取再隨便找個理由辭掉的想法,操作起來難度也很大,需要耗費大量精力不說,也不是大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對此,官方也做出了回應,濱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HR 智庫聯盟由政府倡導發起,主要目的在于發揮智庫作用,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服務水平,為區域人才政策優化建言獻策,不存在交流討論員工個人情況,不存在共享員工信息行為。隨著信息渠道的增多以及職場人維權意識的加強,我們經常會看到雇主與員工之間的矛盾被曝光,漸漸讓我們形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雇傭方一定是與員工對立的,不管他們出臺了什么,都是剝削自己的新工具,其實冷靜下來想想,事情可能并沒有那么糟。
在相關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中,選手何旻哲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網友爆料他的簡歷造假,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他在簡歷中羅列在四大期間的實習業績,根本不可能發生在一個實習生身上。選手的簡歷是否造假,需要更多調查才能確定,但在現實的職場中,的確有很多人因為善于美化簡歷、包裝自己,而得到了原本并不應該屬于他的機會。
之前,一個朋友就因此陷入了麻煩。這個朋友自己經營一家公司,想要找一個業務人員,但因為沒有太多招聘經驗,在面試過很多表現不那么亮眼的應聘者后,被一個簡歷漂亮、講話頭頭是道的候選人完全吸引了,他覺得這就是理想中的人選。但等到這人入職后,朋友很快發現,他覺得十分完美的這位新員工,不但實操能力很差,并且他在簡歷中羅列的過往經歷和業績,有很多夸大甚至編造的成分。之后,朋友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得以徹底與這位人選結束勞動關系,中間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
無論面試官是否有經驗,在面試時,那些外向開朗、能給人留下很深刻第一印象的應聘者都是更有優勢的。正如查理·芒格在他著名的人類誤判心理學中提到,面試官很容易被那些伶牙俐齒的應聘者迷惑,做出錯誤判斷。因此,與其耗費精力去做面試,不如干脆不見面,而只看應聘者的簡歷和過往業績來做出選擇。有這樣想法的,不止芒格一人。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發揮你的本來優勢》一書中,作者也指出,當下的社會和職場,都對那些更外向、口才更好的人給予了太多優待,比如,在面試時很多題目都被設計成考察一個人是不是夠開朗夠外向,但那些表現得花里胡哨的人,往往卻缺乏真正深刻的想法,最后,他們卻被錄用了。

無論是企業之間的經驗分享,還是面試官的當場判斷,其實最終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最合適的人選,來完成這項工作。如果真的有一個足夠公平公正的平臺,能為企業篩選人才時提供更多、更綜合的信息,從而能幫助企業避免只依靠面試的第一印象來做出選擇,對那些踏踏實實工作的人,反而是一種福音,因為,它能最大限度地將那些平時表現并不好,但卻善于夸夸其談的人排除在外,而給那些“慢熱”的人,更多機會。
對大部分職場人來講,真正對求職有影響的,不是什么聯盟,而是早已存在、且更為詳細的背景調查。背景調查,幾乎已經成了大部分企業在錄用員工前的必要流程,通過背景調查,不僅員工過往的工作表現能被新雇主快速了解,就連性格,也會略知一二。
背景調查可以由HR 或獵頭來進行,也會有企業花錢請專門的背景調查公司完成,無論是哪種方式,候選人簡歷中每段經歷的起止年限、所擔任的職位等具體信息,都會被一一核實。通常情況下,企業會要求應聘者,主動提供相應職位的聯系人進行背調,但也有時候背調是在候選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背對背的方式來完成的。這些信息,都會幫助企業更好地勾勒出應聘者的工作表現和性格特質。
可以說,從我們步入職場的第一天起,我們走過的每一步,其實都無法避免被別人評論,有時也會影響我們的職業發展。我之前曾在一家有400多人的獵頭公司工作,公司內部有非常龐大的數據庫,可以看到全國各個分公司中每個顧問對候選人的評價。一次,我聯系到一位級別不低,但溝通風格很差的人選,就在我打算將與他的溝通過程錄入到內部系統時,發現幾年內已經先后有7 位同事聯系過他,且都對他做出了很一致的差評,僅有的幾次推薦,也都以失敗告終。當然,這個候選人并沒有違法違紀等原則性錯誤,但在擁有如此多負面記錄的情況下,幾乎不會再有人為他推薦機會。而對這個候選人來講,他可能不會想到,每一次傲慢無理的溝通,并非孤立事件,也不是過眼云煙,而是被完整記錄,并一筆一劃地勾勒出了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職場也好生活也罷,人際關系本身就是一張巨大的網,我們無從得知在我們面前的每個人,背后有著怎樣的網絡,為他提供了多少關于我們的信息供他做出判斷,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約束自身的言行。正如郭德綱所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只鷹,那就必須學會愛惜羽毛。當然,身為普通人,我們無法獲得每個人的喜愛和認可,也不可能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從不犯錯,而任何一家成熟的企業,也不會不切實際地想要一個“完美”的員工。但作為職場人對工作、對他人多一份敬畏之心,明白我們當下的每個選擇和行為,都可能會對自己的未來造成影響,也同樣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