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福
巍巍昆侖曜蒼穹,橫空出世見英雄。昆侖不僅是橫亙崛起在中國西部橫跨多省的一座大山,也是沉潛在中國人內心深處最為強大的精神脊梁。昆侖立,人心齊;昆侖平,四海定。昆侖更像一本映世的相冊一直在見證和記錄著整個中國的西部滄桑,隱喻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青海廣播電視臺磨劍四年而推出的四集文獻紀錄片《定昆侖》大氣磅礴,從容謀篇,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是青海解放那一段崢嶸歲月的真實面目,而且是那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地方各族人民的人心所向、精神風貌,可堪昆侖在那一歷史階段的時代畫卷,亦可謂探尋到了青海從此走向欣欣向榮的精神根源,其思想和藝術價值的確讓人眼前一亮。
首先,紀錄片從大處著眼、細部入手,找到了青海解放的價值坐標,摸到了中國共產黨建黨、建軍、解放全中國的初心。我認為,這是全片的一根思想紅線,照亮了片子未能涉及到的各個歷史死角,并廓清了諸多歷史迷霧,回答了如今許多人關于青海方方面面的追問,真乃青海解放的冰山一角,摸得準,看得清,弘綱要領,取義象外,奠定了整個片子的風格和走向。
解放青海,這不僅是青海一地的解放,而且是事關新疆、西藏等整個西部的安寧和歷史走向的。要是簡單地從軍事意義上的占領和殲滅的實力言,那時的西北野戰軍早已具備打各種硬仗的經驗,所向披靡,消滅馬家軍只是時間問題。但我軍始終勝不驕敗不餒,一直保持著謙虛謹慎的行軍作風,這使他們得到了所到之處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歡迎,不戰而屈人之兵,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眾之心,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奠定了青海,乃至西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石。而這正是解放青海的意義所在,是區別于封建社會帝王將相打天下的最終目的的。
正因如此,片子在選材時站得高、看得遠,并沒有沉浸在解放青海的歷史流水賬中,而是做到了以點帶面、面外有面,在選材方面始終有標桿、有骨架,有血肉,做到了詳略有度、思路清晰,遵循了尊重歷史而不被歷史淹沒的創作原則。為青海廣播電視臺歷史文獻類紀錄片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呈現出了青海山地紀錄片嶄新的面貌。
其次,片子克服影視資料奇缺困難,不斷從現實的蛛絲馬跡中捕捉歷史氣息,做到了有血有肉。本片最大的成功,在于走近那么多過來人和見證者,包括解放軍指戰員、敵營士兵、一般百姓,從他們的記憶中打撈鮮活的歷史線索,增強感染力,使片子看著讓人感到很親切,彌補了影視資料不足的遺憾。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在描述解放前青海、河州各族人民的悲慘生活時,巧妙配上的畫外音《韓起功拔兵》讓人心臨其境,能夠感受到那一歷史時期的河湟生活的真實現狀。關于這一段不堪,青海兒歌曾有“一雙襪子一雙鞋,馬步芳跑了再不來”的精辟總結,也有歷史學家關于馬步芳不斷擴兵加劇的青海民間經濟凋敝的宏篇大論,要是把這一切全部寫進片子,實則實矣,但就會出現頭重腳輕之感。我認為,就是這么一段民間傳唱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點睛作用。諸如此類,不經意中,勾出一串歷史遺緒的筆墨還有很多。我把它們稱為片子里的昆侖筆墨,它們還真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再次,我認為片子在舊瓶裝新酒,還原歷史真實中大膽采取航拍鏡頭以復原歷史場景的做法亦值得贊賞和總結。文貴創新,文獻紀錄片最大的困難在于歷史事實的完整體現。時隔七十多年,往事如煙,早已飄逝,如何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是藝術創作在永久探尋的道路。可是,人已遠去,如何追尋,最為可靠的路子在于展示其昔日的生活場景。如此,片子中的大量航拍鏡頭彌補了我們探尋歷史真實中的各種空白,作為空鏡頭還緊密地銜接了今天和過去的諸多鴻溝。有些,還真是讓我們借此懷古,引發想象,冰山一角起到了千言萬語的作用。從影視人類學的角度看,還為我們展示了西北地理的諸多信息,為后人研究這一頁歷史提供了豐富的不限于歷史的珍貴資料。
大風起兮云飛揚,從《鑄劍昆侖》到《定昆侖》,青海廣播電視臺的昆侖主題紀錄片一直在追尋共和國騰起的翅膀和中華民族的脊梁,作為同行,我為之驕傲。最后,祝賀攝制組代表青海各族人民和青海廣播電視臺為共和國獻上了媒體人真誠的世紀禮物。
作者簡介:馬有福,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在《天涯》《青海湖》《散文選刊》《回族文學》《中國青年報》《中國民族》等報刊發表作品近百萬字。著有《鴉兒鴉兒一溜兒》《大道至親》《視途屐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