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風

眾所周知,愛貓的文人數(shù)不勝數(shù)。在古代,貓被喚作貍奴,用于捕鼠。文人離不開書,而老鼠是書的天敵,這貓便在文人的家里有了用武之地,至兩宋時期,中國人對貓的喜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陸游有詩言:“裹鹽迎得小貍奴,盡護山房萬卷書?!?/p>
前不久,我與一位“鏟屎官”談起古人養(yǎng)貓的流程。不聊不知道,原來這小小貍奴要走進古人的家里,居然充滿著如此強烈的儀式感。
首先是選貓,而這看的是貓的顏值。貓的形態(tài)、顏色各有不同,據(jù)清朝咸豐年間黃漢編著的《貓苑》記載,一只高顏值的貓主子,應該是“以純黃為上,純白次之,純黑又次之”。此外,宋人最偏愛橘貓,稱他們是“貓中貓上貓”。
選好貓主子后,接下來就是聘貓了。在古時,當屬宋朝的聘貓流程最完備。聘貓也稱納貓,你若想擁有一只貓,要先翻一翻《象吉備要通書》《居家必備》等書,挑選一個“納貓吉日”,再寫一份納貓契,最后為貓?zhí)暨x聘禮,才算完成了聘貓的前期工作。在這時期,溫馴體貼的喵星人超越了汪星人,成為文人騷客的心頭最愛。他們也給貓起了愛稱,有叫“貍奴”的,也有叫“小於莵”的,而吸貓成癖的“鏟屎官”則被稱為“貓精”。
同樣的,納貓契與聘禮十分講究。雖然宋朝人買賣牲畜都要簽訂契約,但是只有買貓的契約寫的是聘書,也稱納貓契,目的是締結契約,請?zhí)焐系纳裣蓙碜鰝€見證。
納貓契,類似于婚書,主要內(nèi)容有納貓日期、貓的外貌,以及納貓人對它的要求——要好好抓老鼠,不能亂偷東西吃,不能到處亂跑。
而且,這聘禮也有講究。聘禮分為兩種,如果聘來的貓是家貓生的小貓,就要給主人家送鹽,有的地方也會送糖或茶葉等;如果聘來的貓是野貓,則要給貓媽媽送一串小魚。只有做完這些前期工作,你才能帶著貓主子回家。
然而,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不要著急,喵星人的回家之路是有規(guī)定的。
“鏟屎官”將貓帶回家時,要把它裝在斗或桶里,外面套上布袋,再找主人家討要一雙筷子放在裝貓的容器里。假使路上遇到坑洼,“鏟屎官”還要用石頭將其填平才行。
到家以后,“鏟屎官”要先帶著貓去拜家里的灶神和狗子,然后把討要的筷子插在家中的土堆里,之后貓就會把這個土堆當成自己上廁所的地方,這或許就是最早的貓砂了!
然而,在古代想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鏟屎官”還遠不及此。現(xiàn)在,“鏟屎官”一般會給貓驅(qū)蟲,而古人也研制了驅(qū)蟲的中藥,避免貓身上長虱子。對于這種中藥的制法,清《行廚集》是這么描述的:“貓生虱,桃葉與楝樹根搗爛,熱湯泡洗,虱皆死。樟腦末擦之,亦可。”不僅是除虱的方法,這群骨灰級“鏟屎官”還找到了判斷貓有沒有生虱子的方法——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逆毛擼貓,能擼出火星的話,就說明沒有長虱子。當然,這需要非常高的技術含量,假使操作不當,很有可能就會得到小貍奴兇猛的愛撫!
古人要想迎接一只貓走進家里,原來還有如此多的儀式,實屬令人意外。然而,作為我們的朋友與玩伴,這強烈的儀式感也表明古人對貓的另一種重視。希望每一個有貓的朋友,都能繼續(xù)保持“裹鹽迎得小貍奴”的純粹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