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

但凡了解日本浮世繪的人,恐怕沒有不知道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的。浮世繪是日本的風俗版畫,興起于江戶時代,18世紀前后風靡日本,甚至影響全球。它主要描繪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一般使用木版,顏色比較豐富。不過,《神奈川沖浪里》表現的可不是在神奈川沖浪的愜意,而是表現船工和巨浪搏斗的驚險場景?!吧衲未ā笔堑孛?,“沖”是指附近的海域,“浪里”是指船只在巨浪中,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大浪之中”。
既然我們不是來神奈川沖浪的,那我們是來這里看浪的嗎?
不錯,你猜對了一半。
先看鯨波萬仞。這幅畫高25.7厘米,寬37.9厘米,以藍白色調為主,使用了起源于歐洲的稀有顏料——深邃的普魯士藍,使得它比一般的浮世繪作品更加漂亮靈動。只見畫面中海浪從右至左翻卷而起,前浪剛剛落下,后浪便騰空而起,掀起萬丈巨瀾,直沖天際,遠處的富士山似乎要被吞沒。浪頭如猙獰水怪張開鋒利的爪子,隨時要把浪里的一切生命撕個粉碎。整幅畫動感十足,充滿張力,將大海的美與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看逐浪弄潮。仔細看,你會發現海浪之間有三艘小船,被驚濤巨浪掀卷著,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在千鈞一發之際,英勇的船夫們奮力劃船,與巨浪進行驚險而激烈的搏斗。面對災禍時,人們團結一心、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猶如日月,在風波浪里大放光彩。
后浪如此洶涌澎湃,前浪是否黯然失色呢?
仔細觀察畫面左側下方白色的、較小的浪花,它的高度遠不及后浪,形狀似三角形,和真實的富士山的輪廓完全相符,并與畫面正中遠處的富士山遙相呼應。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
想當年,精明的出版商看上了有關富士山作品的市場價值,給出了“三十六景”的命題。葛飾北齋用三十六幅畫表現了富士山的春、夏、秋、冬,《富岳三十六景》便應運而生,《神奈川沖浪里》是其中最暢銷的一幅。只見遠處巍然屹立的富士山占據著畫面的正中,它像一位久經滄桑的老人平靜地看著人與海的激烈搏斗。畫面中的次浪之中又隱藏了第二座“富士山”??梢哉f,這幅畫主題鮮明,富士山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如果你只看到了浪的澎湃,作者或許會微微嘆息,他更希望你看到山的沉靜與神圣。
《神奈川沖浪里》是歷史上被印制次數最多的一張浮世繪,它飛入尋常百姓家,裝飾著普通人家的廳堂。這一股藝術浪潮不僅讓江戶時代的普通日本人獲得了“人間值得”的美好體驗,也對西方印象派藝術產生過很大的啟迪作用。荷蘭畫家凡·高就是從這幅作品中獲得靈感,畫出了《星空》;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受這幅畫的啟發,創作了交響詩《海》。可以說,這股起源于日本的浮世繪浪潮,在歐洲掀起了巨大的波瀾,藝術之浪此起彼伏,交相輝映。
如今再看,這幅畫真的是浪里人生。巨浪的呼嘯與遠處富士山的安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水是動的,山是靜的,猛浪若奔,唯有大山依舊?!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蔽覀兌荚趧x那間尋找永恒,在此岸凝視彼岸。
我們不是來神奈川沖浪的,只是看看這里的浪,這里的山,這里的人,尋求那份專屬的無上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