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軍



一、引言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為使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需轉變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動力,提升實體經濟質量并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型產業體系。基于此,本文選取新三板中部分中小創新型企業,對政府補貼、股權結構對中小創新型企業經營績效改善的影響進行綜合性研究,并根據這些企業的異質性特征,從企業所屬行業、區域以及創新力度三個維度對企業進行了分類。
二、建立模型
(一)選擇樣本數據
在新三板及中小板選擇樣本數據,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新三板和創業板企業已經發展多年,并且能夠上市的企業,其財務狀況在該行業內比較優質,另外其上市后獲得的資金較大,完全可以支撐其未來的技術創新[1]。政府補貼資金對其發展的影響比較微弱。因此,在實際的研究中應該慎重、嚴謹地制定中小創新型企業的分類標準,再依據標準在新三板中選擇合適的企業作為研究樣本[2]。本文將在新三板中挑選合適的中小創新企業,設定中小創新型企業選擇的標準。
1.以企業年營業收入為標準。選擇年經營收入在5億元以下的工業企業、年營業收入在3.5億元以下的制造企業及年營業收入在1.5億元以下的信息服務企業。
2.以企業研發投資占比為標準。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下的,企業研發投資占比超過5.5%;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到3億元之間的,研發投資占比超過5%;年營業收入在3億元以上的,研發投資占比超過4%。
基于以上標準,最終從新三板中選取了350家企業,利用這些企業2014年到2019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二)模型設計選擇變量
基于這種時間特征,需要建立起動態的計量模型結構[3]。針對中小企業行業選擇的自由性,以及經營地點選擇的自由性特點[4],構建空間計量模型來研究政府補貼和股權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檢驗中小創新型企業在空間和行業的集聚特征。
首先,計算樣本數據總和H:(1)
其次,用W表示樣本數據權重的總和:(2)
最后,得到其計算公式為:(3)
上式中,,,表示第i個樣本數據,n為樣本數,V為權重矩陣。但Z的值為負值時,表示為負相關,等于0則為不相關,為正值時則為正相關。就權重V來說,通常情況下,根據企業地理位置、距離的情況,來設計簡易矩陣。有針對GDP數據的矩陣,這些矩陣模型由于適應條件比較簡單,不能用于研究企業經濟效益的相關問題。需要結合中小創新企業自身經營的特點,來合理地設計模型[5]。
處于同區域不同行業的企業,在矩陣V中用2表示,其相關程度一般;處于不同區域但同屬一個行業的企業,其值為1,表示相關程度較弱。對于不同區域不同企業,在矩陣V中用0表示,企業之間不存在相關性。根據以上研究方法和權重矩陣,收集新三板中350家企業在2013年到2018年內的經營利潤數據,見表1。
計算結果顯示,所選擇的樣本企業其經營績效與政府補貼顯著相關,表示政府補貼及股權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有重要影響。(4)
上式中,i為樣本數,t為企業經營時間,mit表示隨機干擾,PFit表示實證研究檢驗結果。在實際的企業經營中,企業往往追求經濟利益,因此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將是評價經營績效的最好指標。針對這個特點來設計企業經營績效水平的評價指標:企業年度利潤總額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用V乘以來表示企業的集聚特點;SDit為政府補貼強度,SDit計算公式為政府補助與企業年度營業收入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政府給予企業的補貼力度越強;BSit和CSit為股權結構的變量因子,BSit表示股權集中度,CSit表示股權制衡度。股權的集中度用企業大股東的股權占有比例來表示,大股東持有股權比例越高,則表示企業股權集中程度越高。股權制衡表示除去大股東,排名前十以內的中小股東持股總量與大股東的比值,比值越高則制衡能力越強,反之比值越低,則制衡越弱[6]。SDit×BSit表示企業同時受到政府補貼和股權結構的影響。其他的都為控制變量,EI為企業融資費用,采用企業財務融資成本與整體利潤總額的比值表示。DAit表示資產負債率,TCit表示應收賬款,LSit表示總資產量。
由于在實際經營中,各個企業經營能力、科研水平的不同,企業投入的研發資金總量也不盡相同,將研發投入與營業收入的比值作為研發投入的依據。實際研究發現,企業研發強度強弱的平衡值為15%,即研發強度高于15%或低于15%,是政府補貼和股權結構對中小創新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否有顯著影響的標準。因此本文將低于15%的企業歸為具有低研發強度,反之則具有高研發強度。
(三)數據說明
對樣本數據的穩定性進行有關處理后得到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三、結果分析
(一)計量回歸結果分析
研究采用動態空間回歸模型來對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應用的所有企業樣本數據均綜合考慮了政府補貼、股權結構對中小創新型企業經濟效益的不同影響,結果見表3。為了研究政府補貼及股權結構對企業經營績效的不同影響,設置三種模型來檢驗:模型1表示政府補貼對中小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模型2表示政府補貼和股權結構對中小企業經營績效的雙重影響;模型3表示政府補貼、股權結構及所有的控制變量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
在實證研究中,大部分變量數據都符合模型的要求,其中模型3所采用的數據最多,且這些數據的擬合度相比其他兩個模型要高出很多,因此可以確定實驗數據以及選擇的變量都比較符合模型的要求。并且根據實證結果可以推斷出,本次設計的計量模型比較符合實證研究。
對模型3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模型3的結果相對其他兩個模型更穩定,因此本文以模型3產生的結果為主進行分析。當PF的數值為正,可以認定政府補貼和股權結構的改變對中小創新企業經營績效有明顯影響,可以使企業盈利能力保持持續穩定地增長,獲得長期收益來源。V×PF的結果顯著性為正時,則可以推斷樣本企業在地理位置和行業內都存在聚集效應。通常情況下,東部地區政府財政實力更雄厚,給予企業的扶持資金也相對中西部地區更多。由此可見,政府補貼和股權結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