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偉
在急性炎性損傷中,急性胰腺炎屬于其中一種,這種損傷包含的有肝臟、心血管系統、腎臟、肺臟損傷等,腎損傷也是并發癥的一種,會導致患者發生死亡,其幾率為75%,所以早期預測可以有效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1]。傳統腎功能標志物并不能對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進行預測,在近幾年中,流行病學調查可以顯示膿毒血癥是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的主要因素,發病機制和炎癥反應具有相關性[2]。目前評價炎癥反應的標志物有:Cys C 聯合IL-6 及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于此同時國內外研究還認為PCT 可以作為膿毒血癥、炎癥較為有效的血清學標志物,對于了解患者預后判斷和評估嚴重程度有一定的意義[3]。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患者的腎功能指標以及炎性標志物實施分析和對比,了解Cys C 聯合IL-6 及PCT在預測疾病發生中的效能,了解其預測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據病情分為并發腎損傷組(12 例)和未并發腎損傷組(58 例)。急性胰腺炎納入標準:將2012 年修訂的亞特蘭大國際共識作為診斷標準,符合以下特征就可以確診:①脂肪酶或者血清淀粉酶水平超過正常值上限3 倍或者3 倍之上;②符合腹痛癥狀;③腹部影像學檢查符合急性胰腺炎影像學特征。腎損傷標準:根據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①血肌酐升高后超過基線的1.5 倍;②48 h 之內血肌酐升高>27 μmol/L;③尿量<0.5 ml/h并且持續6 h 以上。排除標準:①有腫瘤疾病;②慢性胰腺炎;③慢性腎病、腎功能不全;④在住院前有腎臟病史;⑤有較為嚴重的出血、血液系統、肝系統、心腦肺血管系統疾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在入院后需要采集患者3~5 ml 外周靜脈血,所有等待檢測的標本需要實施10 min,2500 r/min離心處理,離心半徑是13.5 cm,選取上清液放置到-80℃的冰箱中進行保存,等待統一檢測。IL-6、PCT、Cys C水平檢測選擇的是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提供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Cys C、IL-6、PCT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未并發腎損傷組患者PCT(0.21±0.08)ng/ml、IL-6(70.33±10.84)pg/ml、Cys C(0.70±0.10)mg/L 均 低于并發腎損傷組患者的(22.33±4.36)ng/ml、(251.71±64.58)pg/ml、(2.40±0.60)m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CT、IL-6、Cys C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PCT、IL-6、Cys C 水平比較()
注:與并發腎損傷組比較,aP<0.05
急性胰腺炎會發生三個器官衰竭,分別是心血管、呼吸、腎,其中腎臟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根據相關研究顯示,腎損傷可以作為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死率的標志,發生的幾率占11%,有效的預測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是目前臨床中的難點[5]。
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是由于多種原因互相作用產生的結果,根據最近研究顯示,胰腺腺泡細胞內酶過早激化,釋放較多的活性酶,還會引起炎癥、低血容量、腎毒性物質、血管收縮的釋放,以上因素都會導致急性胰腺炎發生[6]。除此之外,急性胰腺炎患者因為腹腔內出血、胃腸功能障礙、腹水等導致腹腔中高壓,腹腔中高壓會經過增加腎靜脈壓、降低腎血流量,甚至壓迫腎實質導致疾病發生。
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預測的因素并不多,根據研究顯示,PCT 水平可以作為早期預測生物標志物,臨界值為3.31 ng/ml。但是急性胰腺炎屬于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作為全身細胞感染的特異性標志物,如果發生細菌感染時就會導致水平增高,但是臨床顯示,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NGAL)屬于急性反應蛋白,但是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并不能作為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的早期標志物,所以將Cys C、IL-6 作為預測因子有一定的劣勢。在近期研究中,Cys C 是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潛在預測因子。在本次研究中發現,未并發腎損傷組患者PCT、IL-6、Cys C均低于并發腎損傷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這三項指標可以有效判斷預測價值。
IL-6 是由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釋放的細胞因子,急性胰腺炎發生1 h 之內會顯著升高,所以可以評估疾病嚴重程度。
Cys C 在臨床中被稱之為γ-后球蛋白、γ-微量蛋白,屬于堿性非糖化、低分子質量分泌性蛋白質,其中包含2 個二硫鍵,120 個氨基酸殘基,分子量為13400 D。作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超家族2 成員之一,Cys C 基因片段存在于第20 號染色體中,大約是4.4 kD,G+C 的含量為74%。生理條件中,Cys C 主要功能是可以參與細胞內外蛋白水解的調控,抑制內源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保護細胞避免受到不合適的外源性或者內源性蛋白酶水解,參與腫瘤的轉移和侵襲、神經性疾病、炎癥反應的過程,同時可以影響中性粒細胞的遷移。Cys C 在體液中含量變化、基因突變產生的變化與多種疾病發生有相關性。Cys C 和炎癥之間有親密的聯系,其片段還可以影響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和吞噬性,參與到對炎癥反應的調節過程,炎癥指標和Cys C 具有相關性。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發病存在炎性細胞因子的過度釋放和過度全身性炎癥反應,始終貫穿疾病。根據研究顯示:未并發腎損傷組患者PCT、IL-6、Cys C 均低于并發腎損傷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Cys C 水平發生增高會激活中性粒細胞、內皮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系統,IL-6 和PCT 過度的釋放,會促使炎癥反應逐漸發展、發生,造成較多自身組織受到破壞,進而導致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發生。
綜上所述,急性胰腺炎并發腎損傷的預測過程當中,Cys C 聯合IL-6 及PCT 可以有效提高預測的價值,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