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
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塊,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股溝處具有突出體外的包塊、站立時包塊自行突出等,對其消化、泌尿、生殖系統功能都具有不利影響,嚴重患者還會并發腸梗阻等癥狀,給其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都帶來極為不利影響[1]。臨床多對患者采取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可痊愈且患者術后少復發,局麻下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與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均為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方法,且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臨床經驗顯示,對于腹股溝疝患者,采用局麻下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與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均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有效,但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更能減輕患者腹股溝區疼痛。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新型、有效的手術方式被臨床推廣應用,局麻下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與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兩種手術方式不斷被臨床推廣。本文為進一步探討兩種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進行以下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60 例在本院進行手術的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60.00±4.50)歲,其中斜疝22 例、直疝8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51~70 歲、平均年齡(60.50±5.00)歲,其中斜疝23 例、直疝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對其進行B超檢查、X 線拍片等,均符合腹股溝疝疾病診斷標準;具有腹股溝處具有突出體外的包塊、站立時包塊自行突出等臨床癥狀;均知情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具有其他重要器官疾病患者;腹股溝區具有手術史患者;病歷資料不全患者;具有意識障礙患者。
1.2 方法 麻醉方法:對兩組患者行局麻:30 ml 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30 ml 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0.5 ml 腎上腺素注射液,將三者進行混合,制成混合劑取60 ml。選擇患者手術切口處,采用皮下注射、皮內注射方式,將劑量為10~20 ml 的麻醉藥物注入,再次分別以垂直三點方式、于直視下腹外斜肌腱膜后,將劑量為10~15 ml 的麻醉藥物注入,切開患者疝囊,選擇其內環口精索位置,注入劑量為5 ml 的麻醉藥物。在對其進行手術過程中,若患者具有疼痛現象,且比較嚴重,則可再次給予適量(<40 ml)麻醉藥物。
對照組行局麻下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術前對患者進行檢查,控制血壓、血糖水平,術前禁食禁水。對患者進行常規消毒與鋪巾,將其逐層打開,至外環口,將游離的疝囊納入患者腹腔,于內環口處放置一網塞,并將其固定在腹橫肌筋膜上、精索前后處,之后將切口進行逐層縫合關閉。
觀察組行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選擇規格為15 cm×7 cm 的補片,注意選擇材質為聚丙烯,對補片進行修剪,至大小適宜,之后使用線(2.0 Prolene)將其進行間斷性縫合,之后固定在患者腹直肌與恥骨結節止點處,最終使下緣與腹股溝韌帶至內環下保持緊貼,再次間斷縫合,將精索根部提起,平鋪平片尾側,對其進行交叉縫合,將內環口進行重建,將平片展開,于腹內斜肌表面處,將其進行固定,于精索前方位置,將平片技能型固定,至腹外斜肌腱膜上,縫合完成后,將切口逐層關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1、2 d 疼痛評分。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腹股溝疼痛、局部血腫。疼痛評分判定標準: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劇痛,分數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與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通氣時間、換藥次數、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 d 的疼痛評分分別為(2.4±0.1)、(1.0±0.2)分,均低于對照組的(3.2±0.3)、(1.8±0.5)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與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與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0.00%與觀察組的6.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腹股溝疝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主要發生于腹股溝區域,是腹部疾病類型之一,其發病機制為機體腹腔內壓力顯著升高,導致腹壁強度有所下降,形成突起的包塊,若此種疾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則會引起腸梗阻等嚴重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并且腹股溝疝多發生于老年、嬰幼兒人群中,老年患者多因合并具有其他導致腹壓增高的基礎疾病,且腹股溝區域組織生理發生退化,使其腹壁強度顯著減弱;嬰幼兒則是因其生理組織發育不全。手術治療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使病情痊愈。對于腹股溝疝的治療方法主要使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主要在患者3 個薄弱環節進行,即腹股溝管后壁、疝環、腹橫筋膜,通過對手術視野進行逐漸改進,選擇最為適宜的疝修補材料,以使手術造成的創傷逐漸減小,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治療效果[3]。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新型、有效的手術方式被臨床推廣應用,局麻下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與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兩種手術方式因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不斷被臨床推廣。
本文為進一步探討局麻下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與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的應用價值,選擇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得出統計學數據。本研究數據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通氣時間、換藥次數、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數據可以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安全性均較高,所需手術時間較短,且患者通氣時間、住院時間較短,換藥次數少,可行價值顯著。分析其原因,兩種手術方式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患者對其有一定了解,在手術過程中積極配合醫生,并且主治醫師對兩種手術方式操作十分熟練,所有手術時間較短,并且兩種手術具有較為相似的入路、修補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與觀察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數據可以表明兩種手術方式均具有較低的并發癥發生率,且出現并發癥患者在治療后,并發癥均消失且無復發現象。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1、2 d 的疼痛評分分別為(2.4±0.1)、(1.0±0.2)分,均低于對照組的(3.2±0.3)、(1.8±0.5)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相比較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需要更多的異物性補片,對于局部組織的張力有所增加,造成慢性刺激,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疼痛感,并且此種手術方式以充填式網塞進行修補,其平片補片的后壁與網塞之間具有較大的間隙,也會引起術后出現感染。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使用平片補片,對于患者局部組織刺激性較輕,手術后具有較少的滲出液,患者疼痛感較輕。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使用大小為15 cm×7 cm 的聚丙烯材質國產補片,將其進行修剪至大小合適,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現局部不適感。有關術后并發癥、疼痛感的評價會存在一些主觀性,導致數據發生一定偏移,但兩種手術方式均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效果,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消除不適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局麻下腹膜前間隙疝無張力修補術與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患者,手術時間較短,且患者術后通氣時間、住院時間較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均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且手術后無復發現象,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兩種手術方式對于治療腹股溝疝患者都具有重要意義,但行李金斯坦疝無張力修補術患者術后疼痛較輕,臨床可根據腹股溝疝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為適宜性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