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聲帶息肉為臨床常見增生性病變,呈良性表現,多指發生于聲帶固有表層的良性增生組織,多見于用聲不當或發聲過度患者,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據臨床Logistic 非線性回歸因素分析顯示,聲帶息肉可作為呼吸道炎癥獨立風險因素,嚴重影響患者機體健康[1]。聲帶息肉發病病因病機較為復雜,以聲音嘶啞為主,伴有聲帶黏膜、水腫、血管擴張出血等情況,可經由喉鏡確診,考慮其臨床病理表現不顯著,需開展有效的鑒別診斷,加強聲帶息肉與聲帶囊腫、聲帶小結等疾病的鑒別診斷,以便開展早期診療措施[2]。臨床學者針對聲帶息肉病因病機及臨床治療需求,多建議開展外科手術治療方式,考慮手術為創傷性操作,對患者聲帶具有一定影響,預后需開展有效的發聲訓練,改善因用聲不當或用聲過度誘發的聲帶息肉情況,可顯著降低息肉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臨床治療增效[3]。隨著喉顯微鏡外科技術不斷發展,支撐喉鏡喉內鏡下開展顯微手術,于聲帶息肉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耳喉鼻科科室收治的52 例聲帶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紅藍雙色記號筆進行數列(1~26)分布,根據顏色不同分為試驗A 組(藍色)和試驗B 組(紅色),每組26 例。試驗A 組男14 例,女12 例;年齡19~66 歲,平均年齡(34.18±11.35)歲。試驗B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21~61 歲,平均年齡(34.22±10.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相同外科小組實施手術。試驗A 組患者給予纖維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于術前借助超聲、喉內鏡等專項檢查,明確其聲帶息肉發病位置、大小等情況,依據患者機體差異性,制定針對性手術方案,采用1%濃度丁卡因于咽喉部、聲帶部、鼻腔部位進行局部麻醉,置入喉鏡,借助喉鏡反饋明確息肉生長情況,給予針對性麻醉干預,待獲得最佳麻醉平面后,將患者頭部后垂,將纖維鏡置于喉部,探查病灶情況,借助鉗口咬住息肉進行息肉摘除術,觀察局部出血情況,針對出血量較大患者,需及時進行局部病理活檢。手術結束后,要求患者禁聲1 周,給予患者青大霉素及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治療,2 次/d,持續治療5 d。
試驗B 組患者給予支撐喉鏡喉內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給予患者麻醉誘導,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的方式,待獲得最佳麻醉平面后,將支撐喉鏡置入患者氣管,固定聲門,獲得最佳手術視野后,借助手術鉗子咬住息肉后進行切除,整修瘡面后觀察出血情況。治療期間需避免一次性摘取過多聲帶息肉,以免導致聲帶固有層及聲帶黏膜組織的創傷,需多次進行操作,以提高臨床操作精準性。要求患者禁聲1 周,給予患者青大霉素及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治療,2 次/d,持續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嗓音恢復時間、術后不良轉歸(息肉殘留、黏膜損傷、接觸性肉芽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嗓音恢復時間比較 試驗B 組患者手術時間、嗓音恢復時間均短于試驗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嗓音恢復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嗓音恢復時間比較()
注:與試驗A 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轉歸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B 組患者術后不良轉歸發生率為3.85%(1/26),低于試驗A 組患者的23.08%(6/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轉歸發生情況比較(n,%)
聲帶息肉臨床病理表現特異性較低,臨床鑒別診斷需求較大,于臨床接診后需開展有效的鑒別診斷,以進行早期治療應對。考慮聲帶息肉誘發因素較多,與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發音不當、聲帶使用過度具有高度相關性,導致固有層水腫及纖維化,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因此需進行有效的治療[4-6]。既往臨床學者針對聲帶息肉多采用保守治療,但是臨床治療效果不佳,極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較大負擔,因此開展有效的根治手段尤為重要[7,8]。手術摘除現為聲帶息肉首選治療方案,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喉鏡技術的優化,為聲帶微創手術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經纖維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為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案,可借助喉鏡反饋信息,對聲帶息肉進行切除,保障聲帶息肉周圍邊緣光滑,減少術后殘留;同時考慮手術微創,可于局部麻醉下進行治療,有效規避全身麻醉對患者機體健康產生的影響,治療安全性較高。但大量樣本分析中發現,纖維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復發幾率較高,存在摘除不徹底的情況,患者術后聲音恢復周期較長,是導致二次手術發生的主要因素,臨床應用價值受限。考慮臨床主要影響因素與患者麻醉方式有直接相關性,因局部浸潤麻醉不徹底,導致患者出現咽喉梗阻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機體狀況,降低患者配合度;加之麻醉操作有限,手術操作空間較小,對聲帶周圍組織創傷性較大,術后恢復周期較長,針對聲帶息肉直徑大的患者不適用[9,10]。
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完善,支撐喉鏡喉內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被逐漸應用于聲帶息肉的臨床治療中,患者全身麻醉,于麻醉過程中患者自主呼吸停止,聲帶處于固定位置,局部組織充血,便于手術開展;同時內鏡技術的應用,可有效獲得最佳手術視野,顯著降低手術操作對周圍組織的影響,輔助顯微鏡明辨病灶組織細微結構,提高手術的精準性,提高手術摘除的徹底性,以避免局部組織殘留等情況的發生[11,12]。經由喉鏡下對病變組織進行清理,可有效保留正常聲帶黏膜,例如術后聲帶灰度,從而有效提高微創手術的質量。
綜上所述,支撐喉鏡喉內鏡、纖維喉鏡在聲帶息肉摘除術中均具有一定應用價值,支撐喉鏡喉內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安全性更佳,可在臨床深化研究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