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人們特別是小兒齲齒患病人數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因患兒年齡較小、耐受性較差及對口腔科操作、設備所產生的畏懼心理,使得臨床醫師在對患兒進行充填治療時難度大于成人患者。在當前臨床中多采用傳統齲齒充填修復技術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需先對牙體組織實施抗力型、固位型制備后才能用單凝單組份復合體或者是銀汞材料實施充填修復操作[1]。有報道[2]指出,傳統充填修復技術會較大程度損害患兒牙體組織,而且遠期效果不理想,充填物脫落率和繼發齲發生率均較高,因而會對患兒齲齒治療的有效性及積極性造成嚴重影響。而隨著非創傷性充填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其為臨床醫師更好的開展此方面操作提供了切實方便。本文針對所收治的齲齒患兒,分別采用傳統充填修復技術與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治療,對其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患齲86 顆)齲齒患兒,均與《兒童口腔學》中的診斷標準相符[3],并且齲齒根尖孔已經完全性發育,有通暢的根管。排除標準:根尖周組織及乳磨牙齲壞較深傷者,伴膿腫、根尖周炎者;合并牙痛史及牙髓病變、乳磨牙齲壞過大傷者。將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 例,45 顆)和觀察組(35 例,41 顆)。對照組患兒年齡最小3~7 歲,平均年齡(5.4±2.1)歲;男29 例,女16 例。觀察組患兒年齡3~7 歲,平均年齡(5.2±2.3)歲;男27 例,女14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兒采取傳統充填修復方法進行治療。對牙位予以明確后,用高速渦輪手機對齲洞進行擴大,清除腐質,依據齲壞的具體類型進行抗力型、固位型窩洞的制備;用高壓水槍將牙洞清洗干凈,然后用棉球隔濕,對窩洞進行全面消毒,然后吹干;用單凝單組份復合體(日本松風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82457413)充填窩洞,最后調頜并進行拋光處理。
1.2.2 觀察組 患兒采用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進行治療。對牙位予以明確后,依據患兒齲壞洞型的實際情況及大小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挖匙以及微創器械(2~4#Carisolv),充分清理齲洞,然后將釉牙本質界的齲壞組織以及釉質清理干凈,最后依據深層感染的實際程度對比較輕的牙本質,可不予去除,清潔液沖洗、消毒窩洞,棉球隔濕,并吹干窩洞,于齲洞表面進行涂布牙本質處理液(35%磷酸),待10 s 后將玻璃離子充填材料壓入至窩洞當中,并清除掉多余的填充材料,調頜后進行拋光,最后均勻涂抹凡士林。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6、12 個月充填物脫落情況及繼發齲情況。充填物脫落分為部分脫落、全部脫落及完整保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6、12 個月時充填物脫落情況比較 治療6、12 個月,觀察組充填物脫落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修復6、12 個月時充填物脫落情況比較[n(%)]
2.2 兩組治療6、12 個月時繼發齲情況比較 治療6、12 個月,觀察組繼發齲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6、12 個月時繼發齲情況比較[n(%)]
3.1 傳統修復技術的應用 因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在兒童早期如果患有齲病,除了會對牙齒的排列以及頜骨的正常發育造成影響外,還容易引發咬合關系紊亂,從而出現咀嚼效率大幅下降的情況。針對常規的齲齒充填修復技術而言,從基礎層面分析,即為利用高速渦輪手機去除壞死的齲壞組織,并利用充填材料,如復合樹脂等充填修復窩洞,因小兒缺乏對口腔治療的正確認知,在采用高速手機時其轉動會產生較大的噪音,因而會引發患兒恐懼。此外,在用高速渦輪手機去除已經壞死的齲壞組織時會產生熱量,因而在去除近髓腐質時會有明顯疼痛感,上述因素都會引發患兒對治療的恐懼與排斥,不利益患兒治療及預防性檢查。還需強調的是,因常規充填材料有著比較有限的性能,在制備窩洞時一般需要先制定一定的抗力型或固位型,會大量去除引起牙體組織,因而對保留牙體組織會造成不利影響[4]。
3.2 改良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的應用 伴隨臨床在研究齲齒發病機制方面的持續深入以及口腔修復材料、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有研究建議用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實施齲齒修復治療,特別是小兒齲齒,采用此技術除了可以為保留剩余牙體組織提供條件與支撐之外,還有助于患兒恐懼反應及不耐受表現的降低,因而對其相應接受程度的提升有積極作用[5]。還需要說明的是,改良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在清除齲壞組織時對手工器械有著較大的依賴性,而且在實際操作時不用高速手機,避免了手機刺激患兒牙髓組織;與此同時,還能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減少疼痛感,因此,患兒對此更易接受。有學者[6]還認為,用改良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技術對患兒進行治療的同時做好溝通與交流,患兒治療12 個月時的頜面洞成功率達到86.7%,表明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可用于治療齲齒,其除了能夠實現齲病早期充填于齲齒預防的同時,還有助于預防齲齒的發生。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12 個月,觀察組充填物脫落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12 個月,觀察組繼發齲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對小兒齲齒治療效果顯著。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進行填充時有時也存在失敗情況,原因主要有:一為性能因素,二為操作問題,盡管玻璃離子充填材料有著較高的強度,但其機械強度卻并不高,因而容易造成邊緣缺損情況,最終誘發充填失?。?-10]。玻璃離子的調拌時間、方法及粉液比例等均會對充填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所以,為了使非創傷性充填技術充填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不僅要提高材料的機械性能,比如優化材料的強度、耐磨性等,還需要掌握熟練的操作方法,提高操作的順暢性與高效性。從本文中可知,通過對觀察組充填體脫落者進行隨訪得知,在大多數脫落的充填體當中以鄰面洞居多,因領面局部難以做到有效隔濕,而且經常會因食物嵌塞而引發牙齦出血等情況,所以會影響到玻璃離子充填物的相應粘結力。因此,非創傷性充填修復治療過程中需要做好患牙的隔濕工作,并且還需要強化隨訪,促進充填有效性的最大化提升[11,12]。
綜上所述,針對齲齒患兒,采用改良非創傷性充填技術進行治療效果好,能減少繼發齲發生,提高充填體使用壽命,減少脫落,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價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