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艦
直徑≤3 cm、形狀為圓形、邊界顯示清晰、影像不清晰透明的單一病灶在臨床中被稱為肺孤立小結節。臨床表現多以周圍圍繞氣肺組織癥狀為主,且不存在胸腔積液、肺不張、局部淋巴結腫大等表現[1,2]。因結節直徑較小,常規檢查效果不顯著,因此誤診率、易漏率極高,而隨病程推移病變易發生惡變,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4 排螺旋CT 是利用探測器排數提升、加快螺旋掃描速度,提高時間分辨率、圖像分辨率,將其應用于肺孤立小結的診斷中可為臨床提供有利依據[3,4]。本文為進一步確認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鑒別診斷肺孤立小結節良惡性的應用價值展開以下討論,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7 例肺孤立小結節患者,男女比為35∶22;年齡33~74 歲,平均年齡(53.5±7.0)歲;結節位于左肺28 例,右肺29 例;結節直徑0.91~1.84 cm,平均直徑(1.38±0.75)cm。納入標準:①可獨立思考,溝通順暢者;②于本院接受相關診斷、檢查和治療均符合肺孤立小結節診斷標準;③均無嚴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器質性疾病;④患者(家屬)知曉研究內容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缺失者;②不配合治療、護理與調查者;③精神意識和認知方面存在障礙者;④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疾病者;⑤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64 排螺旋CT(GE Light Speed VCT)機進行掃描,掃描前,幫助患者進行屏氣訓練,以便檢查過程中可達到良好屏氣程度。所有患者進行CT 薄層(層厚與層距為3~5 mm)低劑量平掃,掃描參數可設置為120 kV,50 mAs,層厚3 mm,螺距為1.5,肺尖至肋膈角為掃描范圍,將孤立性肺結節定位,而結節最大面積處為設備掃描中心,之后實施掃描。掃描過程中適當調整范圍,即圍繞與孤立肺結節上下大致2 cm 處。CT 動態增強掃描使用泰科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碘海醇注射液(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37),注射速率設定為4.0 ml/s,并在注射對比后的0、30、90、180、300、480 s 分別掃描獲得圖像,掃描參數同低劑量薄層進行掃描,測定有代表的平均CT 值。
1.3 觀察指標 分析肺孤立性小結節良惡性病變分布情況,手術病理診斷結果與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診斷結果;比較良惡性病變影像學特征及不同動態增強時間段(0、30、90、180、300、480 s)動態增強CT 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病理診斷結果與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診斷結果分析 經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顯示57 例肺孤立小結患者中惡性31 例、良性26 例。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診斷結果顯示惡性29 例、良性28 例。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對肺孤立性小結節惡性病變鑒別診斷敏感度為87.10%(27/31)、特異度為92.31%(24/26)、準確度為89.47%(51/57)。見表1。

表1 手術病理診斷結果與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診斷結果分析(n)
2.2 良惡性病變分布情況 惡性結節中以鱗癌、腺癌占比較高,分別為48.39%、25.81%,良性結節中以結核、炎性結節占比較高,分別為38.46%、23.08%。見表2。

表2 良惡性病變分布情況(n,%)
2.3 良惡性病變影像學特征比較 惡性病變影像特征中邊緣清楚、毛刺、不規則及內部結構鈣化情況與良性病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惡性病變影像特征中內部結構均勻、衛星灶、胸膜癥情況與良性病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良惡性病變影像學特征比較[n(%)]
2.4 良惡性病變動態增強CT 值比較 動態增強時間為0 s 時,良惡性病變CT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動態增強時間為30、90、180、300、480 s時,惡性病變CT 值均大于良性病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良惡性病變動態增強CT 值比較()

表4 良惡性病變動態增強CT 值比較()
注:與良性病變比較,aP<0.05
臨床中肺孤立小結節屬于常見肺部疾病,可通過手術病理檢查、穿刺活檢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確診。常規檢查方式對此疾病的診斷難度較大,無法進一步對組織來源、結節性質全面了解,導致誤診率較高。近些年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相關臨床數據表示,CT 在診斷孤立小結節的診斷中效果顯著,有助于幫助醫師對患者病變部位的內部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常規CT 檢查雖可發現早期肺孤立小結節,但劣勢在于誤診率較高,加之多次掃描,過多輻射量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且威脅患者健康[5]。除此外,早期診斷的重要意義在于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會直接對治療方案起到決定性作用,對于發現的早期惡性結節可采取切除方式,而良性結節可采取保守或是其他治療方式,繼而可有效避免實施不必要的手術。
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屬于近些年影像學的進步技術,屬于鑒別診斷肺孤立小結節的新型掃描方式,其優勢不僅可提供形態學信息,還能提供病理生理信息,提高細微征象的檢出率,在肺孤立小結節診斷中有重要價值,同時通過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還可對肺孤立小結節的形態征象特征、動態增強模式有了新的認識與了解。在高偉清[6]的研究中,低劑量64 排螺旋CT 鑒別診斷肺孤立小結節性質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2.31%、87.09%、90.00%,這一結論與本文研究的低劑量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鑒別診斷肺孤立小結節良惡性的靈敏度87.10%、特異度92.31%、準確度89.47%結果差別不大,由此提示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可對良惡性肺孤立小結節有效鑒別與診斷。同時,CT 影像學特征的檢驗結果顯示,惡性病變影像特征中邊緣清楚、毛刺、不規則及內部結構鈣化情況與良性病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惡性病變影像特征中內部結構均勻、衛星灶、胸膜癥情況與良性病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肺孤立小結節良性病變多數是以邊緣呈現清晰狀態為主要特征,而惡性結節表現多數是以不規則、分葉形態為主。本文數據中動態增強CT 值顯示,動態增強時間為30、90、180、300、480 s時,惡性病變CT 值均大于良性病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尤其在300 s 與480 s,惡性與良性結節組的對比中,惡性結節組CT 值雖有下降,但并不顯著,因此通過對肺孤立小結節CT 影像特征與CT 值的觀察可有效對肺孤立小結節的良惡性進行明確鑒別診斷。而這一結果,與田月玲[7]的研究CT 影像學特征的檢驗結果一致。通過此次分析發現,CT 檢查的過程中患者肺孤立小結節處于邊緣分葉狀態,且內部結構處于鈣化狀態下,應立即提高警惕,避免結節病變發展為惡性。本文研究數據表明,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優勢在于可明顯縮短掃描檢查時間,從而降低患者對對比劑發生的過敏影。同時,低劑量掃描還可降低輻射劑量,因此可有效減少醫源性輻射的發生比例。發生這一變化是因將CT 掃描中的管電流有所降低,同時使管電流與噪聲水平呈負相關聯,且降低管電流并未對圖像清晰度、分辨率形成形影,因此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與常規相比也存在這一優勢。
綜上所述,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可對肺孤立小結節良惡性性質進行有效鑒別與診斷,效果顯著。同時,通過CT 影像學特征及CT 增強值的診斷結果可盡早辨別惡性、良性性質,從而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根據有利依據給予患者最佳治療方法,避免患者出現不必要創傷,同時64 排螺旋CT 低劑量掃描優勢還可降低醫源性輻射,進一步確保患者健康安全,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