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衛
老年結石性膽囊炎屬于臨床中患病率較高的膽道疾病,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以及黃疸等[1],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正在衰退,致使機體反應遲緩,且對疼痛的敏感性較差,以致于患病后不能出現明顯的臨床不適癥狀[2]。由于此病臨床表現復雜,且病情危急,致使以保守療法治療此病時很難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法創傷性很大,術后需要較長的時間的恢復,且并發癥的發生幾率相對較高,致使患者治療體驗度低下[3]。為積極探索更為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本次研究中對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接受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后的價值進行了研究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54 例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7 例。對照組中男/女為10/17,平均年齡(68.7±4.3)歲,平均病程(8.6±1.3)年。研究組中男/女為11/16,平均年齡(68.8±4.6)歲,平均病程(8.8±1.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結石性膽囊炎診斷標準;年齡范圍60~80 歲;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無法耐受麻醉或手術;造血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礙;既往精神疾病史;妊娠期及哺乳期;合并器官功能障礙[4]。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后保持平臥位體位姿勢,于其右肋下緣位置行手術切口,將病灶組織進行徹底暴露后切除病灶,縫合切口,術后予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研究組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協助其采取平臥位姿勢,行氣管插管操作,將頭部稍微抬高至20°左右并向右側輕微側偏,于患者肚臍下方1 cm 處行手術切口,并在其右鎖骨中線及右腋前線0.5 cm 處行手術切口,在右劍突下1 cm 處作為切孔位置。放置腹腔鏡后對腹腔內形態構造進行探查,使動脈血管離斷,對膽囊管進行分離,并在膽囊管近端位置處行電凝止血操作。結束穿刺工作后,在膽總管前壁處進行戳孔,同時做切口,長度約為1 cm,將纖維膽管鏡自患者右鎖骨中線位置處進行放置,使膽總管插入至手術切口,而后行取石操作。若結石體積較小,不易將其取出來后可插入輸尿管。以無菌生理鹽水進行反復性沖洗,取出破裂分散的結石。明確患者機體內是否存在有結石殘留現象,將T 管放置于其膽總管內,縫合膽總管,將引流管放置于小網膜孔處,最后縫合切口,術后予以抗生素進行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相關時間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滿意度。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結石基本清除,不良體征及癥狀消失,圍術期無感染等并發癥;有效:大部分結石清除,不良體征及癥狀改善,圍術期出現感染等并發癥;無效;未滿足以上標準[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以調查問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共100 分,0~70 分表示不滿意、71~89 分表示滿意、90~100 分表示很滿意。總滿意度=很滿意率+滿意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26/2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18/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炎癥吸收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術后抗生素用藥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時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中有1 例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3.70%;對照組中有6 例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22.22%;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滿意度為100.00%(27/2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8%(22/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n(%)]
結石性膽囊炎為臨床高發性消化系統疾病,是指致病菌經機體血液循環侵入至膽囊而引起膽囊炎癥,致使改變膽汁成分,進而引起的膽結石病癥。該病癥病情發展速度較快,且治療周期長,若不能及時予以有效的干預措施,將增加并發癥發生幾率,提高治療難度[6]。
既往臨床上對于老年結石性膽囊炎的治療多采取保守療法,但是,由于此類群體生理機能較差,且病情抵抗力較弱,若不能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一旦出現并發癥而轉急診手術治療時,則不能有效預料到手術效果,且會增加病死幾率[7]。手術治療措施可在對患者局部病變情況及全身癥狀進行綜合性考慮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手術類型,實現一次性病灶清除,解除梗阻,恢復正常的膽系功能[8]。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26/2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18/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炎癥吸收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術后抗生素用藥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70%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腹腔鏡手術安全有效,可在保障良好手術效果的基礎上,提高預后效果,減輕手術法人有創性操作對患者所造成的損害,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對手術治療的耐受度。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該手術類型與開腹手術相比,前者術型的損傷性較小,操作簡便,切口較短,同時術中氣腹的建立還可將腹部空間進行擴展,且攝像鏡頭的放大可提高腹腔手術操作清晰度,利于及時發現難以察覺的部位,盡可能減少手術損傷,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該手術實施后患者切口隱蔽,不會出現明顯的瘢痕現象,可保持腹壁的堅韌性,術后患者通常無需進行止痛治療,可盡早進行隨意活動及翻身,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縮短術后康復時間。實施手術治療期間應先對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應及時掌握手術指征及禁忌證,以確保腹腔鏡技術的安全有效。同時,在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的過程中若因為膽囊三角粘連而造成血管或膽管無法正常分離時,應立即中轉開腹手術,以開腹手術為后備方案,以此降低醫院性損傷幾率。另外,本次調查問卷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滿意度為100.00%(27/2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8%(22/2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現階段腹腔鏡手術治療技術廣受老年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的喜愛及追捧,可便于提高其治療配合度及醫療體驗度,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顯著,可縮短術后康復用時,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提高治療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