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盈 計麗 冷雯 陳鈺
腸梗阻為外科常見疾病,主要為腸內容物淤積導致的,從而引起胃腸道功能和結構發生變化,從而發生生理障礙,嚴重者威脅生命。多數患者會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研究顯示,術后恢復與手術對患者同樣重要。目前,影響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機制很多,因此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這往往成為外科醫生的難題。特定電磁波治療儀輕便靈巧,價格不高,并且可以有效的促進傷口的愈合,有效的降低傷口感染率,是術后促進傷口愈合的首選治療方法之一,保證患者術后運動的安全。早期下床運動又稱快速術后康復,最早由丹麥Kehlet 教授提出。早期下床運動治療的目的,是在圍手術期采取一系列有循證醫學證據的治療措施,減輕手術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創傷應激,實現術后快速康復,使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1],作者將早期下床運動和特定電磁波治療儀聯合起來,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就診的腸梗阻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年齡58.2~79.9 歲,平均年齡(65.4±4.84)歲。試驗組年齡58.2~79.9 歲,平均年齡(65.4±4.8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措施,協助患者下床和靜脈腸外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試驗組在術后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于術后第1 天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1 次/d,30 min/次。具體方法,將切口暴漏,注意保暖,之后接通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的電源,打開開關,讓機器預熱4~6 min后可以直接照射手術后的切口,注意照射的距離要保持在30 cm,術后切口的照射溫度要控制在40℃左右,同時詢問患者是否舒適,以患者舒適為宜。在照射過程中要經常巡視,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并且調整照射頭的溫度和高度,以確保患者的安全,溫度一定要適宜,防止發生燙傷。注意使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器對患者進行照射時,照射部位一定要裸露,但是要重點保護患者的雙眼,不能被照射。早期下床運動:①術后對患者的四肢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患者蘇醒后指導其慢慢活動四肢,逐步從靠坐到下床扶物行走;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告知其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可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減少腹脹。定期檢查患者傷口,對其進行消毒護理,預防感染。使用注意力分散法或對傷口周圍進行輕柔的按摩,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對于疼痛難忍的患者可遵照醫囑給予鎮痛藥物,緩解疼痛。②鼓勵患者下床運動,一共分7 步。第1 步:肢體運動,包括提臂、屈肘、轉肩和握拳;第2 步:胸部運動,包括深呼吸,讓患者在臥位的情況況下,放松全身,雙手放于小腹上,做復式呼吸,教會患者掌握動作要領,鼻緩慢吸氣,吸氣時腹部鼓起、最大限度地向外擴張腹部,在最大值時停留1~2 s 后呼氣,呼氣的時候最縮小成吹笛子狀,使氣體緩慢呼出,讓腹部緩慢回縮,5~6 次/min,可以有效的幫助患者咳痰;第3 步:下肢運動,包括抬腿,膝關節屈伸和踝關節提舉練習;第4 步:床上全身運動,包括主動翻身,和提臀;第5 步:仰臥起坐,用功能訓練帶,在床邊仰臥起坐,包括2 min 后的握力訓練,將臀部移到床上后落在雙腿上;第6 步:協助患者下床活動,包括協助患者坐在床邊的椅子上,支持床上活動;第7 步:起床訓練,包括起床、室內活動、室外步行。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切口換藥次數、清潔時間、傷口結痂時間、傷口愈合情況以及術后1、3、7 d 的VAS 評分。采取VAS 評分對患者的術后傷口疼痛情況進行評分,分別對術后1 d、術后3 d、術后7 d情況進行評分。兩組患者愈合分級,甲級:切口平整,愈合良好,無任何不良反應;乙級:愈合欠佳,傷口可見感染裂開,并且有紅腫、硬結、積液但是沒到化膿的程度;丙級:指切口全部裂開化膿,臨床上需要切開引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疼痛緩解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疼痛緩解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疼痛緩解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切口換藥次數、清潔時間、傷口結痂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切口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清潔時間、傷口結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切口換藥次數、清潔時間、傷口結痂時間比較()

表2 兩組切口換藥次數、清潔時間、傷口結痂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術后傷口疼痛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1、3、7 d 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傷口疼痛情況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傷口疼痛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比較 試驗組傷口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情況比較 [n(%)]
腸梗阻為目前胃腸外科的常見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及排便困難等,給患者帶來不適和精神上的負擔,手術室治療該病的最主要方法,術后康復是臨床工作研究的重點[4]。為了提高術后胃腸道功能,減輕胃腸道炎癥反應,減少阿片類鎮痛藥用量,盡快下床運動,盡快進食,患者圍手術期,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來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是胃腸外科手術的重點[5]。特定電磁波治療儀促進傷口的愈合為下床活動提供基礎。特定電磁波治療儀以其輕便、價格低廉等優點,在我國尤其是基層醫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儀由33 種元素組成,輻射板由特種搪瓷制成,由瓷質涂層組成。特定的電磁頻譜通電加熱后,大量的紅外線,和含有特定頻率電磁波輻射出去[6]。紅外線和含有特定頻率電磁波能改善受損組織的功能,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增強患者的新陳代謝能力,研究發現電磁波治療儀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能加速血液循環,修復人體局部創傷[7]。有利于消炎和修復受損組織,緩解肌肉緊張,因此對于疼痛患者,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儀臨床上有很好的治療軟組織,及損傷部位的效果,對于切口感染,及傷口愈合效果顯著[8]。研究顯示,特定電磁波治療儀,可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電磁波治療儀燈照射的熱療效應,可以加速細胞分子的運動,產生局部熱能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炎癥吸收和消退,促進腸道蠕動,以達到術后胃腸功能早期恢復的效果[9]。早期下床其主要內容,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筆者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主要采取7 步法,先活動肢體,之后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在在鍛煉下肢,身體得到康復后,進行全身運動,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筆者鼓勵患者早期下床運動,采取循循漸進的原則,不可操之過急,從床上運動開始,是患者術后關節肌肉得到恢復,之后嘗試下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早期下床運動聯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有效的提高緩和胃腸功能,促進術后傷口愈合,減輕患者術后傷口疼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