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諫娣 林菁 馬丙南 譚文爭
HIV 是導致艾滋病的致病病毒,其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性接觸、血液及血制品或母嬰傳播,其中母嬰傳播可在孕期、分娩或哺乳期間將病毒傳播給嬰兒,同時增加孕產婦流產、早產的風險[1]。2014 年數據顯示[2],經母嬰傳播感染HIV 的新生兒每年約有22 萬,而全球HIV 陽性兒童近似260 萬。如若未采取相應干預措施,其母嬰傳播率高達15%~30%,經應用預防HIV 母嬰傳播干預措施后可將母嬰傳播率降至2%甚至以下[3]。現階段,預防HIV 母嬰傳播的干預常規措施為單獨服用齊多夫定和奈韋拉平,兩種藥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風險,主要不良反應為消化系統類,如嘔吐、腹脹等,此類不良反應會影響新生兒的日常吃奶量,進而可能影響其早期的生長發育[4]。現階段,臨床上關于單獨服用齊多夫定或奈韋拉平預防HIV 母嬰傳播的不良反應和對早期生長發育狀況影響的報道較少,鑒于此,本文擬分析比較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嬰兒生長發育情況,旨在為臨床醫師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76 例HIV 感染孕婦所分娩新生兒。納入標準[5]:①所有孕婦均于孕前或孕期確診為HIV抗體陽性,同時于孕14~28 周采用三聯抗病毒藥物療法;②均為足月妊娠行擇期剖宮產。排除標準:①合并窒息的新生兒;②合并先天心血管疾病的新生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新生兒分為齊多夫定組和奈韋拉平組,每組38 例。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新生兒納入研究前均已獲得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所有新生兒均于出生后6~12 h 內開始給予預防性干預治療。研究組新生兒給予齊多夫定治療: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 g 時,給予1.5 ml 或15 mg 齊多夫定糖漿(VIIV HEALTHCARE UK LIMITED,注冊證號H20120160,規格:5 ml),2 次/d;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 g 且≥2000 g 時,給予齊多夫定1.0 ml 或10 mg,2 次/d;新生兒出生體重<2000 g 時,給予齊多夫定0.2 ml/kg 或2 mg/kg,2 次/d,均連續服藥42 d。對照組新生兒給予奈韋拉平治療: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 g時,給予1.5 ml 或15 mg 奈韋拉平口服混懸液(美國:West-Ward Columbus,Inc.,注冊證號H20170150,規格:240 ml),1 次/d;新生兒出生體重<2500 g 且>2000 g時,給予奈韋拉平1.0 ml 或10 mg,1 次/d;新生兒出生體重<2000 g 時,給予奈韋拉平0.2 ml/kg 或2 mg/kg,1 次/d,均連續服藥42 d。本研究觀察周期為42 d,住院期間由主管護士記錄患兒的體質量、頭圍、身長增長情況以及不良反應情況,出院后囑咐家屬留意并記錄,并于嬰兒出生后1 個月門診隨訪。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早期生長發育情況。①不良反應包括嘔吐、腹瀉、肝損害、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等。②早期生長發育情況包括體質量、頭圍及身長增長速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齊多夫定組新生兒服藥期間嘔吐、肝損害、貧血發生率均低于奈韋拉平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早期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齊多夫定組新生兒服藥期間體質量增長、頭圍增長、身長增長速度均高于奈韋拉平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早期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早期生長發育情況比較()
注:與奈韋拉平組比較,aP<0.05
艾滋病是當今世界仍無法治愈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但通過雞尾酒療法可抑制機體內病毒復制,從而達到控制病情進展和維持機體免疫功能[6]。隨著HIV 女性感染人群的逐漸增多,母嬰傳播成為兒童感染HIV的重要途徑,從而使得預防母嬰傳播干預措施尤為重要。新生兒出生后6~12 h 內開始給予單獨應用齊多夫定和奈韋拉平是阻斷HIV 母嬰傳播的重要干預措施[7]。成年人使用齊多夫定和奈韋拉平可發生不良反應,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更何況新生兒服用,仍存在引起不良反應的風險。故關鍵在于如何提高新生兒HIV 阻斷率和確保新生兒用藥期間正常生長發育。
齊多夫定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生產的抗艾滋病藥物,通過結合病毒的DNA 聚合酶來發揮抑制病毒復制的作用[8]。奈韋拉平作為抗HIV 感染治療藥物,單用此藥物易產生耐藥性,而新生兒和孕婦分娩時可單獨應用此藥[9]。而本研究中服用齊多夫定和奈韋拉平的新生兒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為貧血、消化道不適、皮疹、肝損害、中性粒細胞減少等,與成年人發生不良反應類型相似,但本研究經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后所有新生兒均可耐受。本研究大部分新生兒體重均低于正常值,其皮下脂肪過少,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未發育成熟,難以抵御病毒侵犯,極易引發感染等疾病。因此,針對此類新生兒和發生各種不同不良反應的新生兒應給予針對性綜合護理,盡可能避免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本研究服用齊多夫定的新生兒發生不良反應情況明顯優于奈韋拉平組新生兒,且齊多夫定組新生兒喂養情況經干預后大致恢復正常,而奈韋拉平組新生兒所需恢復時間較長,因此可能影響新生兒的早期生長發育。閔宇懿等[10]研究發現,單用齊多夫定預防HIV 母嬰傳播可降低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針對新生兒生長發育方面較奈韋拉平更具優勢。郭麗瓊等[11]研究發現,單獨應用齊多夫定和奈韋拉平后新生兒均出現不良反應,但經積極護理和干預后,均未出現換藥停藥現象。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新生兒服藥期間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齊多夫定組新生兒服藥期間嘔吐、肝損害、貧血發生率分別為10.53%、5.26%、28.95%,均明顯低于奈韋拉平組的的28.95%、21.05%、52.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目前報道大致相符,提示齊多夫定安全性方面更具優勢。齊多夫定組新生兒服藥期間體質量增長、頭圍增長、身長增長速度分別為(20.15±2.36)g/d、(0.70±0.19)cm/周、(0.79±0.18)cm/周,均高于奈韋拉平組的(17.82±1.59)g/d、(0.62±0.12)cm/ 周、(0.68±0.14)cm/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齊多夫定對新生兒早期生長發育狀況影響程度低于奈韋拉平。
綜上所述,新生兒單用齊多夫定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優于奈韋拉平,同時其對新生兒生長發育影響程度低于奈韋拉平,更益于新生兒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