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冠賢
【摘? ? 要】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大背景下,專業化的新聞生產,優質的傳播內容依然是媒體的必備品和稀缺品。在提倡“內容為王”的同時,我們必須重視技術和平臺的作用。主流媒體需秉承移動優先策略,強化用戶意識,加強內容建設,利用新技術創新形式,用心用情打造精品佳作,用優質內容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關鍵詞】媒體融合;主流媒體;內容生產;傳播技術
時下媒體融合走向深入,隨著互聯網和各類新興技術不斷滲透,信息的傳播和獲取方式正發生深刻變化,用戶端和內容供給端呈現大爆發趨勢,每個人都能便捷地創作文章,并且通過社交媒體轉發,獲得關注。但目之所及,這些內容中很多是低質的,片面的、膚淺的。當碎片化的信息撲面而來,充斥著同質化的乏味和博人眼球的虛假信息之時,深耕內容,走精品化路線是塑造媒體品牌價值的必由之路。
一、融媒時代,優質的新聞內容是核心競爭力
從紙媒到融媒,新聞傳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紙媒時代,人們通過看報紙來了解新近發生的事,受限于紙質媒體出版流程,新聞一般是對昨天發生事情的報道。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異軍突起,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大大提高,人人都是傳播者。在互聯網傳播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共同作用下,傳受邊界進一步模糊,受眾成了傳播的中心并賦予新媒體更多的活力,一個集融媒體與受眾互動于一體的融媒體時代迅速到來。
媒體融合時代,新媒體傳播規律對新聞的內容生產、表現形式進行了重新定義,新聞報道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的,而是要動態性展示事件發展的全過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大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傳播時效,擴大了傳播范圍,個性化的閱讀習慣也對新聞報道的表現形式提出了更多要求,傳統新聞報道正面臨以下挑戰。
移動傳播對時效性的要求近乎苛刻。基于扁平化的互聯網,重要信息的快速傳播由此實現。新聞報道搶抓“第一落點”成為不少媒體競爭致勝的法寶。近來興起的移動直播報道更是將新聞報道的時效推到極致。媒體利用互聯網技術制作直播節目并實現實時傳輸,受眾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可隨時隨地收看。直播方式帶來的全方位、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也是以往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海量信息使信息源的不確定性加大。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們說話的熱情有了廣闊的釋放空間,社會輿論空前繁盛。特別是當一個熱點新聞發生后,各種信息和觀點真假難辨、眾說紛紜,這就增加了有效新聞素材搜集的難度,需要記者有很好的鑒別能力,才不會被各種虛假信息蒙蔽雙眼。
同質競爭讓新聞作品很難出彩。互聯網的開放性導致內容大量重復,盲目跟風。新聞宣傳一稿多供的現象普遍存在,受限于時效性,媒體很難花時間對這些新聞進行二次加工。此外,主流媒體、自媒體競爭異常激烈,一旦有重大的事件發生,各路媒體都會蜂擁而至,這就會導致內容的同質化,讓網友“審美疲勞”。
媒體是新聞產品的生產者,優質的原創內容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不論媒介生態如何變化,傳播技術如何發展,“內容為王”是永不過時的法則,做高質量的原創內容是始終努力的方向,特別是當網絡上眾說紛紜、眾聲喧嘩時,主流媒體始終要保持清醒和定力,堅持做優質內容,并在質量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內容為王,用心用情打造精品佳作
(一)抓渠道、拓來源,熱點事件不缺席
每一個刷屏的“爆款”產品,都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當下的社會情緒和輿論熱點。所以,主流媒體要善于從熱點新聞里發掘創作靈感和設計思路。有很多熱點新聞以傳統的報道手段和方式很難產生較強影響力,反而是一些視角獨特,形式多樣的“借題發揮”,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全線通車,《安徽日報》在常規報道的基礎上,策劃推出了新媒體作品《如果宋代開通了商合杭……》,從古人的視角來審視商合杭開通的重大社會意義。手繪長圖色彩濃烈,微信對話的表現方式新穎獨特,讓人產生強烈的古今交錯,時空穿越之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搶抓事件“第一落點”,保證熱點事件不缺席,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搜集網。一方面,記者可以通過人脈資源獲取信息,另一方面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充實報道素材。除了發揮傳統的文圖優勢外,還要將短視頻、直播等視頻報道形式作突破口,利用移動互聯網傳播規律打造媒體品牌,做到重要節點發強音、重大事件出重彩。
(二)重策劃、重采訪,新聞價值深挖掘
事預則立,在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新聞策劃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媒體之間的競爭關鍵是內容的競爭,而優質的內容往往取決于好的創意和策劃。好的創意和策劃能夠挖掘更深層次的新聞價值,避免同質化,讓新聞產品出新出彩,獲得更高的關注度。扎實的采訪則是新聞出彩的基礎。自媒體時代“觀點”很多而“事實”卻不足,因此基于一線事實的新聞內容最容易從內容行業中脫穎而出。
以安徽新聞獎一等獎作品《“喂~淮河、淮河,我是長江,我很快就到……”》為例,這篇報道一是選題重大。關注引江濟淮這一國家級世紀工程。二是策劃周密。前期記者和編輯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大到報道的切口和角度,小到一個漫畫形象的設計都做了周密的安排。三是采訪扎實。在長達幾個月的采訪過程中,記者兵分多路,實地獲得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新聞素材,采訪了建設者、普通群眾和決策者等。四是制作精良。視頻融入了動漫元素娓娓道來,長圖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天河、克難、潤澤、通航、生態、圓夢六大部分,將引江濟淮的前世今生,重大意義完整、通俗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很多吸睛的創意產品都是建立在前期精心策劃和后期扎實采訪的基礎上的。今年全國兩會上,人民視頻聯合人民日報評論部推出可視化評論產品《兩會屏評看》,上線24小時累計播放量和閱讀量超600萬次。該產品綜合運用視頻、制圖等技術,讓評論突破文字、圖片的平面化形式的限制,用接地氣的語言、聲情并茂地解讀兩會熱點。新華社推出原創MV《十四五@十四億》以說唱形式,闡釋“十四五”規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
(三)有縱深、有細節,新聞寫作講故事
視頻時代,優質文字變得稀缺,迫切需要主流媒體創新表達方式,用生動精彩、接地氣的文字打動讀者,傳遞社會正能量。安徽日報新媒體作品《當最后一頭皖北豬,從地球消失》就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安徽八種主要地方豬在國外“洋豬”沖擊下普遍面臨滅絕的風險,最后提出了“保衛土豬”的倡議。文章以小見大,以一只豬為切入點闡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立足本土又放眼全國。通篇資料詳實,細節豐富,深入一線的扎實采訪、小切口故事化的呈現,讓新聞報道更有深度、廣度和傳播度。另一篇《安徽鄉村廁所進化史》也是嫻熟運用講故事的寫作方式,該文開篇通過晉景公跌入糞坑而亡的歷史故事引入主題,介紹了安徽廁所從古至今的演變,重點聚焦于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廁所的進化進程加快,揭示廁所革命的意義,是對數千年來鄉村生活方式的革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它標志著城鄉融合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這些故事化、人物化、細節化的報道,讓故事更加鮮活,讓故事的表達更加多彩。
三、創新傳播技術,賦能優質內容生產
當下,新技術顯著影響了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主流媒體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內容生產方式的轉變,還需借助新傳播技術創新表現形式,實現優質內容和先進技術“兩翼齊飛”,增強融合傳播效果。
(一)堅持移動優先
當前,中國手機上網人數達9.86億,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媒體融合的主攻方向無疑是移動互聯網。因此,我們必須明確移動優先的戰略,大力發展移動新媒體。目前,移動直播和短視頻得到廣泛應用,風頭正勁。主流媒體要堅守做好內容的初心,提高短視頻生產和傳播能力,開展可視化傳播,不斷推出更多受眾喜愛、刷屏熱傳的移動新聞產品。
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賦予了直播和短視頻新的發展空間。今年的兩會報道中,央廣總臺推出的系列節目“C+真探”,采用遠程連線采訪方式讓3D虛擬小編與代表委員“云連線”,節目形式新穎獨特且充滿趣味性,受到廣大網友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歡,快速出圈。
(二)強化用戶意識
移動優先,關鍵是要強化用戶意識,優化使用體驗,實現精準推送,最大限度吸引用戶。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媒介的認知和使用,成長于融媒時代的用戶,新媒介素養已然有了很高的水平。過去,我們片面地將媒體融合理解為相同的內容在不同的端口發布,結果是受眾并不買賬,想要勾起受眾的閱讀和傳播欲望,需要更加個性化的東西。
還記得2017年火遍全網的H5《軍裝照》嗎?用戶通過自行上傳照片,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生成屬于自己的不同年代的軍裝照。讓用戶親自參與生成內容,成為傳播鏈條中的一環,參與感、認同感獲得滿足,極大激發了傳播熱情。所以,主流媒體在進行內容生產時,不僅要清楚自己的受眾是誰,關注他們關心的話題,還要立足于他們的多維需求,多從社交互動心理、新媒體接觸習慣和使用行為特征等出發,豐富表現形式,提升傳播品質。
結語
主流媒體無論何時都要提供講導向有態度的優質內容,但同時也要看到,誰擁有了技術和平臺,誰就占有了內容。所以,在提倡“內容為王”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重視技術運用和平臺建設。主流媒體需秉承移動優先策略,強化用戶意識,加強內容建設,利用新技術創新形式,用心用情打造精品佳作,鞏固壯大主流輿論,用優質內容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蘭. 5G時代“物”對傳播的再塑造[J]. 探索與爭鳴,2019(09).
[2]汪娜. 用優質的內容為融媒體賦能[J]. 科技傳播,2020(10):109-110.
[3]董艦.移動優先,用戶至上,跨界發展——對媒體融合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8(29):62-63.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