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永甫 王美芝
1936年10月10日,在法國出版的《救國時報》第128期刊登署名松五的文章——《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英勇戰績之追述》,詳細記述了楊靖宇將軍指揮的砬子溝戰斗,稱楊靖宇是“抗日統一戰線的典范,善于游擊戰術的民族英雄”。
砬子溝戰斗,發生在1935年5月16日,在遼寧本溪的史志中,被稱為“桓仁歪脖望戰斗”。一次發生在本溪抗聯打擊日寇的戰斗,為什么會引起遠在法國的一家報紙注意并給予報道?法國《救國時報》是一張什么樣的報紙呢?
《救國時報》的來龍去脈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在國民黨重兵“圍剿”中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開始戰略大轉移,所出版的一切報刊均不得不暫時停刊,與共產國際也失去聯系。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一方面不斷派人到國內尋找黨中央,一方面設法于1935年5月,以巴黎反帝大同盟機關報的名義在法國巴黎創辦《救國報》,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和國民黨政府的賣國行徑,呼吁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團結抗日,一致對敵,驅逐日軍出中國。該報在法國巴黎注冊并公開印刷發行,編輯則在莫斯科。
《救國報》的抗日救國宣傳觸怒了蔣介石,他通過外交手段讓法國政府封停了這張只出版了15期的報紙。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吳玉章到法國巴黎交涉無果,吳玉章便在法國共產黨的指點下將《救國報》改名為《救國時報》,得以順利登記注冊,于1935年12月9日在巴黎繼續出版發行。《救國時報》就是《救國報》的延續,其創刊號大部分是《救國報》第16期的稿子。
《救國時報》對開4版,每月7、14、21、28日出版,先后參加編輯部工作的有:李立三、廖煥星、陳潭秋、吳玉章、張報、于辛超、邱靜山、趙毅敏、歐陽新等。
《救國時報》創刊時發行5000份,不到一年就增至2萬份。國內外都有訂戶。不僅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大城市有訂戶,就是在西康、新疆等邊遠地區和若干中小城鎮也擁有讀者。在國外,發行至43個國家,擁有9600余訂戶,歐洲、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洋一帶也都有它的讀者。
抗聯通向《救國時報》的信息渠道
當時楊靖宇率領的抗聯第一軍,處于日偽四面包圍中,與外界的聯系十分困難,《救國時報》是如何在四周隔絕中傳到抗聯手中?抗聯的信息又是通過什么渠道傳達到《救國時報》的編輯手中?
據有關資料介紹,開始時,《救國時報》主要是通過共產國際代表團與設在海參崴的聯絡站(負責人為楊春山,又名石大綱、斯達干諾夫)先送到吉東地區,再由地下交通員輾轉送到其他各地。
楊靖宇是從當時的第四軍軍長李華堂口中知道有這份報紙的。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聯第一軍開始收到的幾期《救國時報》則是從其它渠道得來。這個渠道就是東北義勇軍抗日領導人李杜駐上海辦事處。
在那艱苦的抗日戰爭環境中,與黨中央又處于信息隔絕的情況下,能看到黨的領導機關主辦的報紙,得知黨中央的聲音,楊靖宇分外高興,十分珍惜。
楊靖宇將《救國時報》視為重要的精神食糧,指示第一軍政治部要充分利用這份報紙,將之作為第一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材,所有干部戰士都要認真閱讀并分組討論。
善于利用各種宣傳形式的楊靖宇,更是看重《救國時報》這塊宣傳陣地。(下轉第16頁)(緊接第9頁)他指示抗聯第一軍有關人員把指戰員看到該報的情況以及第一軍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做法、抗日聯軍組成的經過,寫給《救國時報》。他自己還親自給《救國時報》寫過信。聽說《救國時報》因資金緊張要停辦,楊靖宇還在抗聯萬分艱苦的日子中,捐資給《救國時報》。
抗聯的稿件是通過什么渠道傳遞到《救國時報》的呢?
楊靖宇在1936年8月12日親自動筆寫下致《救國時報》的一封信中說:“茲更代表全體士兵,向貴報要求兩點:第一,我們在關內設有東北義軍情報處,向國內外送發情報,請貴報盡量多登載東北義軍艱苦英勇的抗敵消息,借以鼓起同胞救國勇氣;第二,光靠我們東北義軍收復失地,目前實力有未逮,故甚望貴報多在督促國內各黨派及實力派團結方面盡量宣傳,以期達到早日出兵抗日,并與我們會師。”因此不難看出,抗聯的稿件是通過設在關內的東北義軍情報處傳遞給《救國時報》的。
1935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派往國內的人員,歷經千辛萬苦抵達陜北與中共中央接上了聯系。此后,《救國時報》著重宣傳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經常刊載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澤東、斯大林的著作;報道國內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情況等。出版后受到國內群眾和海外華僑的歡迎。
(綜合《人民政協報》2015年8月20日、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