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常立軍
一個外國人,70年生命中有近30年時間在中國度過。尤為重要的是,他曾為《義勇軍進行曲》配器,為中國人民所熱愛。他就是俄國作曲家阿朗·阿夫沙洛莫夫,當年上海灘音樂界把他昵稱為“阿郎”。
小小中國音樂迷
阿夫沙洛莫夫,1895年10月出生在沙俄遠東尼古拉耶夫斯克(即廟街)一個猶太人家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尼古拉耶夫斯克大街小巷都是中俄居民混合雜居,阿夫沙洛莫夫家族工廠里就聘用了大批中國人,小阿夫沙洛莫夫也經常到中國人家里做客,在中國人的街區里也經常能聽到中國人講一些古老的傳說和故事,能聽到中國的民間音樂甚至傳統京劇唱段。
中學畢業后,阿夫沙洛莫夫在父母堅持下,前往瑞士蘇黎世接受醫學教育,但這個正處于叛逆期的年輕人堅持自己的初心,報考了當地的音樂學校,在這里就學一年后,于1917年返回尼古拉耶夫斯克。此時的俄國已處于革命的高潮,當時極端仇猶的謝苗諾夫白衛軍已控制遠東。
幾經考慮后,阿夫沙洛莫夫全家在中國雇員幫助下,來到滿洲(中國東北)避難,后來進一步到華北謀求發展。途經天津時,阿夫沙洛莫夫結識了小同鄉扎克·格爾什科維奇,后者正前往日本東京當樂團指揮,希望阿夫沙洛莫夫同往,但阿夫沙洛莫夫決定去美國找找差事,到了那里還娶了一個俄羅斯移民的姑娘為妻。
在上海大放異彩
由于始終在美國謀生不易,1918年,阿夫沙洛莫夫攜年輕的妻子重返中國,一直住到1947年。從1929年起,阿夫沙洛莫夫一直定居上海。他曾擔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圖書館長,在華最后三年則在工部局樂隊(即上海交響樂團前身)當指揮。此外他還努力進行音樂創作,作品有轟動一時的歌劇《孟姜女》、芭蕾舞劇《鳳凰涅槃》《古剎驚夢》《楊貴妃》、交響詩《北京胡同》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北京胡同》,1934年在上海演出。作品簡潔洗練,時長12分鐘,音樂表達層層遞進,配器生動活潑,描寫古城中一天到晚的特殊情趣:利用京劇中最通俗的旋律唱出小販的叫賣聲,皮鞋匠、理發匠、賣花女的吆喝聲;利用中國的喇叭、鐃鈸的吹打,描寫喪葬儀仗,儀仗過后是一種沉靜的哀思;但聲音沒有低沉多久,粉墻一角的后面,透出一陣凄涼哀怨的笛聲,令人幻想古代才子佳人的傳奇。一會兒工夫,城市被夜色籠罩,沉沉入夢。
賀綠汀曾回憶,1934年電通公司籌拍許幸之導演的電影《風云兒女》,其中的音樂要他幫忙,可影片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曲作者聶耳當時已去日本,為了穩妥起見,賀綠汀便去找當時在上海赫赫有名的阿夫沙洛莫夫幫忙,希望他代為配樂隊伴奏。阿夫沙洛莫夫拿到譜子后很興奮,很快完成了和聲配器。這首撼人心魄的正義之歌唱響全國,直到1949年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