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看似普通小事,其實對許多老年人來說,很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跌”。老年人“易跌”,也“跌不起”,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相關死亡率高達30%左右。
據醫生介紹,由于平衡感差、患骨質疏松或肌少癥等,老年人相對易跌倒。跌倒后,嚴重者可能髖關節或脊椎骨骨折,繼而長期臥床,誘發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尿路感染、褥瘡等,系列并發癥環環相扣,使身體一落千丈,在影響生活質量之余,最終影響壽命。
有6種情況,老年人最易跌倒,分別是:起床時、洗澡時、起夜時、急忙接電話時、上下車時以及走扶梯時。
醫生建議,老年人摔倒后,為避免更大傷害,不要貿然站起,應該先花幾分鐘評估傷情。可緩慢動動四肢,感覺是否疼痛、活動受限。若受傷了,應挪到最近的電話旁求助,以及時就診;若沒有受傷,才可試著自己恢復直立姿勢。
跌倒后,仰臥者從地上站起時,應該先緩慢轉成側臥姿,然后試著以手撐地,使身體呈跪姿,再抓住可攀扶的家具站起。若身旁無堅固家具或無人協助,應小心地彎曲膝蓋,緩緩站起。
老年人日常防跌,應注意6點:培養規律鍛煉的習慣,改善機體功能,如游泳、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生活中注意“慢、扶、合、早”,即起床、彎腰要“慢”,上下樓要扶扶手,褲子要合身、鞋子要合腳,若頭暈乏力或睡眠紊亂,應及早就醫;居家環境要“排雷”,保持家中地板平整、干爽、無障礙物,家中光線強度適中,廁所浴缸、馬桶旁加裝扶手或放防滑墊,書架、床等常用家具高度適中;服用鎮靜、安神等藥物后,不要馬上下床或進行劇烈運動;樹立正確老年觀,改變不服老、不麻煩人的心理;必要時選擇防滑、堅固、長度適中的拐杖等輔具。
(摘自《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