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少年說》節目曾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小女孩哭著站在舞臺上說:“我有一個妹妹,她特別喜歡招惹我。每次我要教育她的時候,她就會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狀。”爸爸聽了妹妹的話,二話不說就教訓姐姐,當姐姐辯解時,爸爸給出一句話: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節目中,爸爸還舉了“孔融讓梨”的例子,然而是錯用了。
這一經典話語,在傳統家庭教育的領域中不斷被使用。問題是,這句話折射了一個延續了不知多少年、不知多少代人的誤區。這就是,這句話暗藏了“誰小誰有理”的標準,只要是大小孩與小小孩發生的爭端,到“父母官”那里做評斷的話,一定是大小孩輸得體無完膚。
吐槽少年的委屈,證明了這個事實:在一些家庭內部,關于誰有理往往不取決于實情,而是取決于“誰更小”或者“誰能鬧”。
“誰小誰有理”不止在一個家庭內部攪亂情感溝通,還在家庭之外制造種種爭議。
曾有一日,在北京五棵松一家書店里,一名男孩不顧身邊人抱怨,在店里大聲嚷嚷。前來勸阻的女店員,卻遭男孩指著鼻子怒罵:“信不信我抽你,信不信!”讓人想不到的是,他旁邊的媽媽一把護住男孩:“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誰小誰有理”瞬間變成一種袒護,甚至暗含警告之意,折射了家庭教育的“跛腳”之處。
其實, “誰小誰有理”是“誰弱誰有理”的衍生之物。“弱”未必是真弱,“小”也未必是真小。但在形式上,兩者是統一的、一致的,表達的都是一種對于正常秩序的撬動、對于公平原則的挑戰甚至顛覆。
以此而論,對于這種觀念,著實不能一味退讓、妥協。
小女孩的委屈,希望她的父親能懂,她要的不是兩個人的關系中能“贏”,而是被公平對待,她受的委屈絕不是應得的。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