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
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無所事事地躺在地上,通常有兩種反應:第一,他是不是有毛???第二,趕緊給他安排點什么事情做。對現代父母來說,孩子的“無聊”是一個待解的問題,解決方案也不少:去讀書、去畫畫、去寫字、去練琴……就好像我們認定了,孩子的生活應該永遠有趣,永遠要學到點什么,否則就是我們的失職。但是,我們忘記了,比起無止境的有趣和刺激,無趣和平淡才更接近人生的真相,而忍耐無聊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技能。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在《幸福之路》中論述過這個問題,“忍受單調生活的能力,應該自幼培養。在這一點上,現代父母該受責備,他們供給兒童的被動的娛樂實在太多,例如電影與珍饈之類,他們不懂得平淡的日子對兒童是如何重要,過節一般的日子只是難得有的。兒童的娛樂,在原則上應當讓他用一些努力和發明,從他的環境中自己去創造出來。凡是興奮的,同時不包括體力運動的娛樂,如觀劇等等,決不可常有。刺激在本質上便是麻醉品,使人的癮越來越深,而興奮時間的肉體的靜止,又是違反本能的。倘使讓一個孩子,像一株植物一般在本土上自生自發,其長成的結果一定極其圓滿。太多的旅行、太多復雜的印象,不適宜于青年人,徒然使他們長大起來不耐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產果實?!?/p>
如果無聊意味著我們有時間、有欲望、有能量去做一些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那么對孩子來說,還有什么比自我的探索和成長更重要?如亞當·菲利普斯所說:“無聊的孩子在下意識地等待,不是等待某個人,而是等待他自己?!彼麄冊诘却约旱挠〕鏊?,發展成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內在動力。當他們在自身的無聊中靜坐足夠久的時間之后,當世界變得足夠安靜時,才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學會與自己相處,而一個人日后人生的大部分智慧,都是在少年時與自己獨處的時光里滋養出來的。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