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多年前的一天,一群親戚坐在一起討論兒女問題,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孩子越小,家長對他的期望越高,希望他成為科學家、經濟學家、名醫等;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期望值卻一降再降,只希望他考個好大學、找一家公司好好待著;再后來,父母期望兒女:“你給我乖乖結婚,老老實實過踏實日子就好了。”
我不奢求孩子一定成就大業,但我想要他盡量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也就是說,我壯著膽想試著培養一個有眼界的孩子。
我是個普通人,我能帶領孩子體驗的人生實在有限。牛頓說:“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所以我看得遠。”我也可以借助巨人的肩膀來提高孩子的眼光、拓寬孩子的視野,于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合適的名人傳記。
我總共找到古今中外四五十位名人的傳記,因為孩子還小,我找來的圖書都是圖文并茂。成功不可復制,我不是要孩子從傳記中吸取知識,而是要他像逛人生博物館那樣,去了解那些人的精彩人生。這些名人來自不同的領域,有科學、藝術、音樂、繪畫、醫學……
孩子從中知道,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出大家,任何一件小事只要認真做,都可以做成“大事”。比如賣咖啡,很小的事情,但美國一位名叫霍華德·舒爾茨的窮小子,將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咖啡館開遍了全世界,進入全球品牌百強。
還有,這些成績斐然的名人,原來也有諸多小毛病。比如,阿基米德喜歡與人辯論;牛頓小時候常受同學欺負,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
孩子從這些偉大人物的日常里了解到,原來他們也是平凡的人。那么,自己這個普通人也可做出大事業。
當然,只有故事是不行的,還得親臨現實。我們家遭遇麻煩與困難時,我不會讓兒子袖手旁觀,而是讓他也參與解決。比如,做生意遇上老賴,他與我們一起追債;門面突遇租金暴漲,他與我們一起想辦法。
值得高興的是,我的這些努力讓孩子有了不小的改變。比如,看電視從只看動畫片轉成看新聞、紀錄片,打游戲時也會從游戲原圖、受歡迎程度、裝備設置等方面來調查和評價。對于學校里的一些活動、榮譽,他慢慢懂得放棄和選取,學會客觀理性地評價老師與同學。他給自己設定理想,說要成為一位生命科學方面的專家,還認真搜索全球著名的實驗室。
兒子在故事的滋養與實踐的洗禮中一點點長大。最初我也不知道自己做這些是否有用,我只是想培養一個格局大一點的孩子,希望他不是越大越普通,而是越大人生的分量也越重。作為家長,幫助孩子去發現和找到更廣闊、更有意義和價值的天地,于孩子、于家長、于社會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