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
6月15日,教育部召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啟動會。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主要職責包括會同有關方面擬訂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相關標準和制度并監督執行,指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等活動等。
(6月17日《南方都市報》)
亂收費、夸大宣傳、制造焦慮、教學內容超前超標……校外培訓不僅亂象叢生,而且還嚴重干擾了減負的落實。減負要收到實效,就必須“雙減”,必須打破“校內減負校外增”的怪圈。
但是多年以來,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卻存在短板,那就是缺乏專門的監管機構和隊伍。這樣一來,相關監管難免陷入運動式治理的尷尬.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導致積弊日深。
現在,成立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意味著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將進入常態化。
這首先當然是一個全面強化監管的信號。如果說過去一些機構還對此抱有僥幸l心理,試圖隱忍以待時機,那么隨著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設立,這種心理恐怕只有趕快打消了,否則勢必撞得頭破血流。
但對行業而言,也未必不是一個刮骨療傷重煥生機的機會。
從來沒有人完全否定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地位和作用,只不過隨著監管決心的顯露和監管模式的調整,校外教育培訓行業將迎來一輪洗牌和劇變,這一點確定無疑。
首要的一點在于,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必須明確其定位,與校園教育“劃清界限”。像過去那樣,打著校外培訓的招牌,做著學校教育的事情,此路已經不通。在這種格局下,如何讓自己的培訓做出特色,從而吸引消費者,就成了急務。
其次,旁門左道必須拋棄。僅僅6月這大半個月內,先有新東方、精銳教育、華爾街英語等因涉及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被頂格處罰。6月16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又發布校外培訓風險提示。種種狀況都在警示,企業如果仍想留在賽道上,規范發展是唯一途徑。
校外培訓可以成為家庭、學校育人的有益補充,期待整個行業從此進入理性、良性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