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是蜉蝣目昆蟲的總稱,古人看見這種昆蟲在水面上空飛行,姿態優美,仿佛在水上漂游,便稱它們為“蜉蝣”。不過,古人注意到的身姿曼妙的蜉蝣只是蜉蝣的成蟲階段,而其稚蟲階段的生命過程是很長的。
蜉蝣的成蟲只有幾個小時到幾天的壽命,最長的也超不過10天,但稚蟲在水中生活的時間則有幾個月,甚至幾年。如此看來,蜉蝣在昆蟲世界可不是什么“朝生暮死”的短命昆蟲,而是相當長壽的了。要知道,一般昆蟲的一生也就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有些昆蟲的壽命更短暫,一年能完成好幾代,甚至好幾十代。
全世界已知的蜉蝣有3000多種,我國已知的蜉蝣有360多種。除南極洲外,蜉蝣分布于各大洲的淡水中,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稚蟲腹部側面長有成對呼吸用的氣管鰓,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須,通常還有一根中尾絲等。
不同種類的蜉蝣,成蟲的形態極為相似,只是大小有些差異而已,但稚蟲的外部形態表現出了多樣化,大致可歸納為兩種比較特化的類型:扁平型和流線型。
除了這兩種類型之外,還有一些中間類型,比如生活在沙土里的蜉蝣稚蟲,頭較小,但上顎發達并向前伸出,很像大象的牙,它們的前足為類似于螻蛄的開掘足,可以刨開沙土潛入沙土內部。
蜉蝣稚蟲是河流生態環境食物鏈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充當著初級消費者的角色,關聯在生產者——藻類和次級消費者——魚類之間。據統計,蜉蝣稚蟲占整個底棲動物生產量的1/4以上,占整個魚餌料的5%至40%不等,蜉蝣稚蟲的天敵眾多,除了魚類,水生甲蟲、大田鱉、水螳螂、水蠆以及齒蛉和石蠅的稚蟲都會把它們當作“口糧”。因此,蜉蝣稚蟲對維系群落食物網的復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蜉蝣稚蟲的分布受底質狀況、水溫高低、水質優劣、水流速度等各種水域環境條件的影響很大。有的稚蟲喜歡在含氧量較低、二氧化碳含量較高、有毒物質較多的水域中生活;有的稚蟲則喜歡在含氧量較高、二氧化碳含量較低、有毒物質較少的水域中生活。
蜉蝣稚蟲在水下具有較長的生活期,符合對水質長期的監測要求,而且腐食及雜食的特性,使其能對水中有毒物質的擴散做出敏感反應。因此,蜉蝣稚蟲的種類和數量可以作為判別水域中水質污染程度的指標之一,可以用來監測環境變化及河流重金屬污染。而且,蜉蝣的分布可達海拔4500米左右,也可應用于高原湖泊的水質評價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蜉蝣稚蟲在水質監測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摘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