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某系重慶某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喻某系該公司員工。2019年5月,喻某休完產假,回到公司繼續上班,單位為其另行安排了工作崗位,工資待遇不變。喻某對此心生不滿,在其個人的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篇題為《扎心!女子生完二寶重回崗位 遭遇公司“冷板凳”對待》的文章,文章稱公司讓其坐“冷板凳”,逼其離職等,同時評論“無賴老板,得罪不得”。此后,喻某在其個人微信朋友圈中再次轉發上述文章并附評論“聲討老賴,你管我打卡賬號,拆我電腦主機,一樣賴不掉該負的責任”。龐某認為喻某發布的文章及評論侵犯其名譽權,訴至法院要求喻某刪除涉訴信息,登載致歉聲明,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并賠償精神損害1元。
重慶市渝中區法院經審理認為,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喻某在網上發文及評論等行為,導致在其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上看到該內容的人對龐某產生負面評價,對龐某的名譽造成一定影響,侵犯了龐某的名譽權,遂判決喻某應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5日內刪除其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發布的有損龐某名譽的評論,并發布道歉聲明,恢復龐某名譽,消除影響,并賠償龐某精神損害1元。
承辦法官表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發聲亦有法律邊界。公民依法享有名譽權,禁止他人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名譽。微信、網絡自媒體平臺作為現時流行的一種即時網絡通信方式,其影響力更為寬廣。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應當自我約束,注意謹言慎行,切勿因一時沖動,發表不當甚至侵害他人的言論,否則可能侵犯他人名譽權,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本版稿件綜合《法治日報》《現代家庭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