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輝(安徽)
【技法指津】
欲揚先抑,是一種寫作手法,即為了肯定某人、某事、某物,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度,去貶低去否定,再用褒揚的態度,去贊美去肯定。
古人做文章講究“蓄勢”,說的也是欲揚先抑的手法。《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動不動發牢騷、抱怨待遇不好。“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后,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使“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作者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戰略眼光。
那么,我們要在寫作中用好欲揚先抑手法,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貶抑處落筆,極力渲染負面形象
茅盾先生寫《白楊禮贊》,開篇先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花大量筆墨渲染黃土高原的“單調”,使人懨懨欲睡,這是抑;朱自清先生寫《背影》,先寫父親的“迂”“頹唐”等,對人物進行貶抑;魯迅先生寫《阿長與〈山海經〉》,先是列舉了阿長的種種令人討厭之處——饒舌、多事、睡相霸道、有著煩瑣的規矩等。上面幾篇作品,全部是反向入筆,先寫出人物不討人喜歡的方面。

二、筆鋒突轉,給人恍然大悟的快感
“抑”不是目的,它是在為“揚”蓄勢。《白楊禮贊》中,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楊,使人精神為之一振,這就是“揚”。后文以大量篇幅盛贊白楊,和前文的“抑”形成情感上的變化和起伏。《背影》一文,當時的“我”和“回憶時的我”雙重視角下,對父親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后者眼中的父親,是“揚”。作者遭遇了生活困頓和精神壓抑后,才對父親有了深深的理解和愛意。《阿長與〈山海經〉》中,后文著力表現“我”對長媽媽的敬意,比如她給“我”買到了繪圖的《山海經》,給了“我”很大的驚喜。“抑”是假,“揚”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魯迅先生以先抑后揚的手法,展現了對生命的養育者和社會底層的不幸者長媽媽深沉的愛。
林語堂在《曲線之美》一文中寫道:“自然界好曲,如煙霞,如云錦,如透墻花枝,如大川回瀾。”如果我們的文章平鋪直敘,就會少了很多趣味。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能讓情感流動起來,讓情節波瀾起伏,從而給讀者閱讀的快感和美感。同學們在運用欲揚先抑手法時,要注意抑揚前后要有對照性,比如前文寫爺爺對自身很節儉,后文可用對他人大方來“揚”。此外,轉變過程中,情感的抒發要自然,不可生拉硬扯,給人矯揉造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