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常有中年朋友對我抱怨人生的沉重。他們說,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到了中年,身體的一些器官也出現問題了,人的一生,還沒好好過上幾年,就開始迎來沉沉暮色,許多人生中的美好事物,感覺還沒有真正享受呢。一個朋友還對我感嘆說,人來到世間時哇哇大哭,離開世間時也是哭著告別,可見人生的底色是悲傷的。
每逢這時,我常常把國學大師啟功、大學者王世襄的人生活法講給他們聽。這不是灌心靈雞湯,因為人生確實可以做到那樣舉重若輕的逍遙。
啟功活了93歲,他一生無兒無女,早在生前,他就把賣字畫和其他所得的200多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給了執教的北京師范大學,自己卻住在簡陋狹小的房子里。
啟功老人去世以后,留下了滿滿一柜子遺物,大家以為留下的是一些珍貴的字畫文物古董。等柜子一打開,人們傻眼了,那是一柜子兒童玩具。原來,老人生前最喜歡的事,就是玩兒童玩具。與玩具在一起的日子,啟功老人的一顆童心永遠跳動著。老人說:“哎,人生其實沒那么復雜,就是找樂子啊。”老人一生飽經風霜,把穿越了關山萬重的人生歸結為找樂子。
京城大玩家王世襄先生活了95歲,中央電視臺在他去世當天的深夜播出新聞,標題就是“那個最會玩的人去了”。王世襄的身份是文物專家、收藏家、大學者,可老人并不在乎這些成就,稱自己為專業玩家。
王世襄當年在燕京大學文學院讀書時,便有臂上架著大鷹、懷里揣著蟈蟈到學校上課的驚人之舉。后來,王世襄在收藏、鑒定等方面贏得盛名,卻依然我行我素,玩耍著自己的人生:“秋斗蟋蟀,冬懷鳴蟲……挈狗捉獾,皆樂此不疲。而養鴿飛放,更是不受節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有一天秋陽高照,庭院中有簌簌落葉,90歲高齡的王世襄老人玩著蟋蟀,笑呵呵地總結自己玩耍的一生:玩即學,學亦玩。老人還說:“我活下去,就是整天琢磨著怎樣玩好,玩開心,不虛度,找快活的事兒做。”
(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