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舉行的河南省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通報稱,7月17日至21日,河南省出現歷史罕見的持續性強降雨天氣,并造成巨大洪澇災害。在各界紛紛展開抗洪救災之際,外界也對這場出人意料的暴雨成因充滿疑惑:它是怎么形成的?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嗎?
突破中國大陸歷史極值
中央氣象臺、河南省氣象臺專家7月21日聯合接受媒體采訪。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稱,17日以來,河南鄭州、焦作、新鄉、洛陽、南陽、平頂山、濟源、安陽、鶴壁、許昌等地出現特大暴雨,強降雨中心位于鄭州,最強時段在19日至20日。本次暴雨呈現累計雨量大、持續時間長、短時降雨強、降雨極端性突出的顯著特點。
其中,最強降雨時段出現在19日至20日,鄭州連續兩天出現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鄭州、開封等多地1小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其中鄭州氣象觀測站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20日16時~17時),突破中國大陸小時降雨量歷史極值(198.5毫米,河南林莊,1975年8月5日),這個1小時降雨量甚至比日前引發世界關注的德國科隆地區24小時的降雨量還大。
造成強降水有四大因素
為何河南會出現這樣的特大暴雨?據河南省氣象臺副臺長蘇愛芳介紹,這次強降水主要有四點原因:一是大氣環流形勢穩定。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分別穩定維持在日本海和我國西北地區,導致兩者之間的低值天氣系統在黃淮地區停滯少動,造成河南中西部長時間出現降水天氣。
二是水汽條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處于副高邊緣,對流不穩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臺風“煙花”生成并向我國靠近。受臺風外圍和副高南側的偏東氣流引導,大量水汽向我國內陸地區輸送,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應顯著。受深厚的偏東風急流及低渦切變天氣系統影響,加之河南省太行山區、伏牛山區特殊地形對偏東氣流起到輻合抬升效應,強降水區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區穩定少動,地形迎風坡前降水增幅明顯。
四是對流“列車效應”明顯。在穩定天氣形勢下,中小尺度對流反復在伏牛山前地區發展并向鄭州方向移動,形成“列車效應”,導致降水強度大、維持時間長,引起局地極端強降水。
讓人好奇的是,臺風“煙花”遠在太平洋上,它如何能影響到遙遠的河南?據介紹,“煙花”實際上充當了太平洋水汽的大型水泵,將其凝聚成急流,然后通過對流在高空形成的“高速公路”向華北源源不斷地輸送大量水汽,為河南強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
不過陳濤表示,這次河南暴雨并不單受臺風‘煙花一個因素影響,大陸高壓、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都是形成這次極端天氣的原因。“大氣環流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不能說某一個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
或迎來更多極端天氣
氣候問題專家任國玉21日對記者表示,今年的天氣反常是全球性的,特別是北半球,氣溫和降水都比較異常。目前,鄭州的暴雨尚看不出和全球氣候變暖有明顯的直接聯系,但和行星尺度大氣環流異常有關。
大量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增加了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世界氣象組織近期發布題為《極端夏季:洪水、高溫和火災》的報告稱,隨著大氣變暖,其中含有更多的水分,這意味著暴風雨期間會下更多的雨,增加了洪水的風險。
任國玉還提醒說,特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城區及其附近的極端降水。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未來中國內陸城市出現極端降水概率有可能增大,每個城市都應為遭遇暴雨等極端天氣做好準備。
(本稿綜合《環球時報》《新民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