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日前,教育部等三部門發布《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提出鼓勵各地建設九年一貫制學校,同時強調不得規劃建設豪華學校。
(7月5日 《新京報》)
這不是有關部門第一次向豪華學校說“不”。2013年,教育部就曾發文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堅決杜絕“豪華校門”“豪華辦公樓(室)”等,不搞豪華裝修。
現實中,除國家部門強調禁建豪華學校外,一些地方也畫出了“紅線”。比如,北京去年就明文嚴禁超標準建設豪華學校,確保每一筆教育經費都要用到刀刃上。
不得規劃建設豪華學校,顯然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對公眾而言,最期待的無疑是優質教育資源公平分配。而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資金投入是關鍵一步。如果公共資金投向教育薄弱環節,讓普通學校能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能添置更多先進教育教學設備,就能縮小普通學校與重點學校之間的差距,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而要落實這一政策,防止逾越“紅線”,則有必要進一步明確中小學校的建設標準。同時,規劃建設校舍的審批權也應適當上收,防止地方自批自建豪華學校。此外,對于違規超標準建設豪華學校的有關地方和責任人,也需依法依規追究其責任。
“再窮不能窮教育”,不等于要建豪華學校。即使地方再重視教育,也不能把錢花在鋼筋水泥等方面,若只顧校舍的表面光鮮,顯然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