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是第七十四個國際奧林匹克日,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進入倒計時226天的“沖刺”階段。與此同時,與冰雪運動息息相關的氣象服務保障亦進入加速“沖刺”階段,而乘勢而上涌現出的眾多氣象現代化成果,也將如14年前的北京夏季奧運會一樣,繼續助力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精準到秒
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歷史上首次在大陸性季風氣候帶舉辦的冬奧會,不同于夏奧會,氣象保障工作少有經驗可借鑒。且冬奧會冰雪項目多集中在室外山地進行,地形復雜、局地小氣候特征明顯,對氣象服務保障的要求可謂苛刻。
以跳臺滑雪為例,選手需要先躍入空中,再落在雪上滑行,比賽時風力大小、雪面狀態如何,都直接影響比賽成績乃至選手的生命安全。只有在賽區布設密集、立體、多要素的氣象監測網,才可能達到賽事實時、定點及特定閾值區間的要求。
而沿高山賽道進行滑降和快速回轉的雪上競速運動——高山滑雪,賽程僅為1到2分鐘,比賽期間運動員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140公里,一旦賽場風速超過18米/秒,須立即停止賽事。定點的分鐘級預報直接關乎賽事能否抓準最佳“窗口期”。
2017年8月,中國氣象局啟動“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監測網絡建設工作。幾乎在同時,開始自主發展冬奧氣象短臨預報核心技術支撐體系。
4年來,氣象部門以冬奧賽場為核心,在北京城區、延慶和崇禮及周邊鋪設出“超精細復雜山地+超大城市一體、三維、秒級、多要素”冬奧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共布設各種現代立體探測設施441套,在冬奧會歷屆賽事中堪稱最為稠密。
智能監測
除了比賽專項服務要求極高以外,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冬季綜合性運動會,冬奧會的賽事周邊氣象服務保障同樣需求巨大。
2016年,京張高鐵開工建設,這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交通保障設施。根據冬奧會總體規劃,京張高鐵將串聯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賽區,單程僅需一個小時左右便能實現運動員、工作人員和游客跨區域參賽和觀賽。
今年3月,京張高鐵沿線體量最大的車站——清河站,上崗了一位“智慧哨兵”。它不僅能全時段實時監測清河站區溫度、氣壓、濕度、風向風力,還能運用人工智能“天臉”識別,全天候智能觀測站區天空實景,用戶可通過手機客戶端實時查看監測數據。
當然,這些觀測設備“生”于奧運,卻不止于奧運。它們將惠及往返于京冀的廣大旅客。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后,其發揮的輻射帶動作用至今還在影響著全國氣象業務發展:奧運精細化預報服務由重大活動保障向常態化業務運行轉變;3公里分辨率GRAPES區域模式實現了局地范圍向覆蓋全國的發展。就連當初為了保障夏奧會在北京及其鄰近地區建設的密集氣象探測網,至今仍在高質量運行,并將在即將來臨的冬奧會中,與稠密的山地監測網共同見證一場精彩、非凡、卓越的盛會。
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