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深源
摘 要:勞動不但可以以知識的形態展示給學生,還可以以技能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并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滲透良好的價值觀。所以,小學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帶領學生真正認識勞動的內在價值和含義,進而樹立良好的勞動價值觀和意識。基于此,文章從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意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現狀以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路徑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望能有效融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和素養。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1-0017-0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品德的主要課程,如何將思政課程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正確地融合勞動教育成了當前所有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德育層面來看,勞動教育既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勞動意識和觀念,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行為和態度;從智育層面來看,勞動教育可以將現代化生產技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學習現代化的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創造性;從體育層面來看,勞動教育可以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從美育層面來看,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在勞動中形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良好品質,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價值觀
學校進行勞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價值觀。勞動價值觀決定了勞動教育觀,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習者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因此,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價值觀極其重要,這不僅是將“勞動光榮”轉變為“勞動幸福”的一種觀念,還是讓學生意識到勞動最光榮的教育理念。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合勞動教育,既能讓學生有目的性地學習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
(三)有利于學生形成社會化的轉換
“勞動是一種創造。”人類的創造力、創新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不斷勞動而逐漸形成的[1]。人類在勞動中得到了創新和創造,在勞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從而使人類更加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勞動。而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是為了在傳授學生勞動知識、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形成較好的勞動意識,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大生產中,進而實現社會化的轉換。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現狀
(一)并未落實勞動教育以及相應的教學規劃和大綱
在小學階段,若是單單依靠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融合勞動教育,學生是無法較好地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以及習慣的。雖然教育部門對此有相關的規定,明確要求確保勞動教育的效率和質量,也對其制定了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和大綱,但由于以往并未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歸納到升學考試中,所以部分教師并未對其給予過多的重視,在實際小學教學中也不會認真去實施,因此,勞動教育的效果并不樂觀。
(二)缺少勞動實踐的機會
想要更好地進行勞動教育,就需要家庭與社會的支持,若只靠學校教育,那么其效果也不會理想。雖然學生可以在學校中學習到比較基礎的勞動理論知識和技能,但最為重要的精神品質需要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進行培養[2]。目前一些家長認為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最重要的,并未過多地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不會主動去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再加上目前學生的學業壓力大,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參與勞動實踐,這也給學生的勞動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另外,有些教師把勞動當作是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將勞動與懲罰掛鉤。這種做法使勞動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讓學生錯誤地認為勞動是那些“不聽話”的學生才會做的,進而加大了學生勞動的惰性,錯失了更多勞動實踐的機會。
(三)勞動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性
一些教師并未重視勞動教育,所以也不會在勞動教育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根據當前小學勞動教育的情況來看,一般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是播放勞動相關的視頻,讓學生以觀摩、娛樂等形式進行學習,但是這種方式會給學生帶來一定誤解,認為勞動就是表演活動或是一個任務,只會讓學生覺得勞動只需要觀摩,不需要自己動手實踐,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也不會了解勞動價值觀的實際意義。另外,便是教師自身的勞動意識和素質不過硬,試問一位專業知識和素質不過硬的教師,如何能夠培養出具有勞動素養和勞動意識的學生呢?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開展的路徑
(一)制訂長遠性的規劃,建立一體化的勞動教育制度體系
在當前的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征,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將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性、目的性體現出來。全國教育大會中也提出了相應的人才培養制度體系,所以,教師需要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未來踏入生活、工作的基礎,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準則。而想要較好地完成上述任務,就需要教師制訂長遠性的規劃,以及具體可實施的教學要求,才能將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真正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在美國,差不多70%的六歲的小孩會幫家里做家務,一天花費在家務上的時間有半個小時左右。85%的十一歲左右的孩子每天會花費一個多小時在家里做家務[3]。五歲到十二歲的小孩,至少會做三項左右的家務。隨著小孩年齡的增長,再慢慢學習三項以上的家務。又如德國有一條文明確提出小孩在六歲前可以隨意玩耍,不需要做家務,但是在六歲至十歲這個階段需要偶爾幫助家長做家務,十歲至十四歲的小孩要學會如何修建草坪、掃地、洗碗、擦鞋,十四歲至十六歲需要幫忙洗汽車以及整理家里的花園,十六歲至十八歲的孩子,若是家長不在家,則需要每周大掃除。倘如孩子不愿意做這些家務,家長是可以向法院申訴,請求法院監督孩子完成家務。由此可以看出一些發達國家對勞動教育十分重視,可以說勞動教育貫穿到基礎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對此,我們也需要學習這些好的經驗,將小學思政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