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李玉樓 南方周末實習生 劉岍琳

2021年6月1日,尋親者在杭州“六一”打拐防拐公益尋親活動現場留下血樣進行DNA鑒定?! ∫曈X中國 ?圖
前者通過互聯網信息推送,試圖在數十個小時內找到新近失蹤的孩子;后者則借助于打拐 DNA系統等技術手段,致力于破獲數十年來的拐賣積案。
數據顯示,“團圓”行動找到的失蹤被拐兒童中,約50%是基于2021年新采集到的DNA數據比對成功的。并非所有被拐兒童都有同胞兄弟,打拐民警更常面臨的局面是——用一張襁褓中的照片去找長大后的孩子。
第三次抽血樣之前,成都父親楊航有些猶豫了。
從1998年起,他和妻子三次抽血樣,有公安機關找上門來,也有他自己主動要求抽取。
楊航已經60歲,他丟了的孩子25歲。
“跟你差不多大,”他在詢問南方周末記者年齡后說道。
2020年底,成都警方通知他需要再抽一次血樣——上一次是10年前,他看到湖南第一例DNA盲比成功的報道后,主動找警方再抽一次血。
“我有一種預感,這次很可能會比中,”楊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預感令他有些踟躕,不知道該怎么面對一個25歲的,可能操著異鄉口音的孩子。
楊航的預感,隨著2021年“團圓”行動頻頻見報,找回失蹤兒童數字不斷刷新,愈發強烈起來。
然而大多數人并不清楚,公安部刑偵局其實有兩個“團圓”。
一個是2016年上線的“團圓”系統,另一個是2021年啟動的“團圓”行動。
前者通過互聯網信息推送,試圖在數十個小時內找到新近失蹤的孩子;后者則借助于打拐DNA系統等技術手段,致力于破獲數十年來的拐賣積案。作為破獲積案的重要手段,今年起,“滴血認親”功能也被加入到“團圓”系統。
“團圓”系統的實時數據顯示,上線五年來,該系統共計找回新近失蹤兒童4781名,找回率達98%。
而在“團圓”行動方面,截至7月13日,公安機關在半年間共找回2609名歷年失蹤兒童,時間跨度最長的達61年。
相較于數以十萬計的DNA采集量,“團圓”行動找回率看似并不高,但與歷史戰績相比,“團圓”行動已顯示出技術的巨大進步——在2009年建立聯網打拐DNA數據庫后的十年內,公安機關通過DNA比對僅找回歷年失蹤兒童6100余名。
過去十多年里,人們時不時地領略這套科技系統帶來的奇跡,隨著系統迭代,奇跡發生的頻率日益增高,演變為概率事件。至于系統的“參與者”們,人生方向多年前被意外改變,未來可能二度改變,這也令他們有些彷徨。
人像與DNA雙管齊下
7月13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電影《失孤》原型一案告破的情況,同時將“團圓”行動找回兒童數量更新為2609名。
上一次公布是在6月8日,數字為1737名——短短一個月內,又有近九百名歷年失蹤兒童被找到。
飛增的數字與公安部組織的一次會戰有關。5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69名刑事技術專家聚集在千佛山下的山東警察學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團圓”行動刑事技術比對會戰。
6月8日,會戰進行到最后階段,公安部刑偵局刑事技術處處長牛勇欣喜地告訴媒體:“目前會戰已經比中確認470名,此外還向各地下發了四百多條待確認的線索,一旦被確認,將又有一批兒童被比中?!?/p>
“這些專家不光懂技術,而且會分析研判,在會戰交流中總結出了好的技戰法,”牛勇介紹,“470人的數字看著不大,但含金量非常高,因為會戰攻堅的都是多年來難啃的骨頭,某一省份單獨工作很難突破?!?/p>
此次會戰首次將人像比對技術和DNA比對技術融合使用,專門研發了“團圓行動技術比對會戰平臺”,導入全國性的DNA數據和人像大數據。
譬如一名1996年在廣東東莞被拐的湖北黃岡籍5歲兒童。此次會戰中,專家們對孩子4歲時的模糊照片進行清晰化處理,在大數據系統里比對出兩百多個人像,再經過一系列排查,最終尋找到目標。
事實上,此前也有失蹤兒童積案是依靠人像數據破獲。2019年,廣東揭陽警方曾通過哥哥的相片比對出被拐的弟弟。
辦案民警朱國生曾在央視尋人節目《等著我》介紹,在一次走訪聊天中,受害人家屬稱被拐的弟弟與其哥哥長相相似,警方便使用哥哥的近照在智慧新警務系統中進行比對。
比對結果中出現了幾個相似度高于90%的目標,其中一個就在揭陽市下轄的漁湖鎮,距離被拐兒童家所在的白塔鎮僅二十多公里。經過走訪調查和DNA檢測,結果證實該目標確系被拐二十余年的弟弟——節目現場,主持人也感嘆稱哥哥與弟弟的確太像了。
福建省一位刑偵技術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廣東省這一案例曾在打拐系統內通報學習過,其特點在于使用哥哥現在的照片去匹配現在的弟弟,相當于用成人找成人,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公安智慧新警務系統的數據特點。
智慧新警務系統是公安部門近年來建立的警務大數據系統,涵蓋大量圖像和視頻數據,但由于采集時間較近,很難對十幾年前的老照片進行比對。
但并非所有被拐兒童都有同胞兄弟,打拐民警更常面臨的局面是——用一張襁褓中的照片去找長大后的孩子,需要“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
跨年齡人臉識別
這項由科技企業開發的技術,最初用于打拐是在2018年,四川省最大的一起兒童拐賣案。
2014年4月至6月,四川發生了三起兒童失蹤被拐案,被拐的都是三歲左右的男孩。
警方借助監控迅速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王某文,據其交代,被拐兒童均被賣往廣東汕頭,此外他還在2008年至2010年間拐賣了另外10名兒童。與日后廣受關注的申軍良尋子案類似,該案負責尋找買家的女性中間人成謎,致使積案難破。
而2014年9月,辦案民警在廣東找到前述3名被拐兒童時,這些被拐僅幾個月的孩子都說著流利的潮汕話,對親生父母也印象模糊,令負責此案的四川省公安廳刑偵局打拐處處長蔣曉玲大為震驚。
為了找到另外10名被拐兒童,刑警學院的專家根據被拐孩子三四歲時的照片,畫出孩子七八歲的樣子,蔣曉玲和民警帶著這些畫像去廣東,用肉眼比對十幾萬張當地孩子的照片,篩選出三百多名疑似被拐兒童,用辦案民警的話說,“眼睛都快看瞎了”。
?下轉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