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蘇有鵬 南方周末實習生 蔣敏玉 李雨欣

2021年8月4日,日本,2020東京奧運會攀巖女子全能資格賽,中國選手宋懿齡在比賽中,她最終無緣決賽。
視覺中國?圖
★很多采藥人年紀偏大,選拔組于是“從遺傳的角度”推測,“祖輩都是從事這個行業,后輩也許會有一些適應性,特別是張家界、湘西、永州、郴州這些重點地區”。
相較于中國傳統的基層、省市、國家,即“三級”競技人才的選拔培養,跨界跨項選材模式“更接近西方國家的分散體制選材”。
曾為長距離跑選手的陳德根和劉榮勝在男子15公里越野滑雪比賽中分別獲得第三、第四的名次,但來自云南的他倆在2019年才見到雪,“上雪時間只有短短六個月”。
東京奧運會第十一個比賽日,2021年8月3日,攀巖賽事第一次作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亮相。
同一天,一個傳聞傳開:聽說中國攀巖項目的運動員是從采藥人里找的,早在第十三屆全運會群眾組攀巖的預賽選拔就開始了。并附上此前媒體的報道截圖——
“從采藥、采燕窩民間特殊群體中選拔‘奇人、奇才,經過2至3個月的集中訓練,也將參與到全運會群眾組資格賽中?!?/p>
消息一度引發關注。不過,8月4日,國際攀聯副主席、中國登山協會主席李致新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曾經有過此類想法,但最后沒能實現。”
這一想法源自體育總局的“跨界跨項選材”,其上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四年前,新一輪體育改革計劃啟動之初。
2017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針對東京奧運會項目發文,提出面向武術、雜技、技巧、蹦床、體操等項目的運動員,通過跨界跨項的選拔方式,轉項從事包括攀巖在內的其他四個奧運項目。
四年過去,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教授黎涌明觀察到,作為一種新的運動員選拔和培養方式,“跨界跨項”可以作為運動員傳統選拔和培養方式的一種有益補充,“在實踐領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通過觀察這一人才選拔培養方式改革,得以一窺國家體育總局這四年改革一隅。
一個祖輩采藥的孩子堅持下來了
“選拔采藥人”的說法,最早出現在2017年5月。
南方周末記者檢索發現,當年5月4日,環球網轉載“今體育”消息稱,為迎戰奧運,國家體育總局登山中心已和幾個省份達成共建國家隊的合作意向,相關方面將通過跨界跨項選材的方式,在采藥、采燕窩群體中選拔出“奇人、奇才”,參與到全運會群眾組資格賽中。
2016年,攀巖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推選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比賽項目,后來相繼進入2018年青奧會、亞運會,以及2024年巴黎奧運會。與此同時,中國競技攀巖的奧運備戰卻還面臨著諸多阻礙,人才儲備不足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登山協會公布的《2014年度攀巖運動員注冊名單》顯示,當時中國攀巖運動員注冊人數為220人。一組未必恰當但可作為參照的數據是,同一年,英國登山協會會員有7.8萬人。
應對東京奧運會,如何解決人才不足問題?2017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曾試圖在湖南、貴州兩省選拔有攀爬天賦的人才。
“有過這樣的想法,也試圖去問過,但只是一種想象,并沒有找到(合適的)?!痹螄殷w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的李致新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現在攀巖運動員的主要來源是各地方體校以及攀巖俱樂部,如果民間有奇人異士,我們愿意‘不拘一格選人才?!?/p>
沒能找到合適的,并不代表沒有人報名。
2017年3月,湖南體育局發布的《關于做好攀巖項目選材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選拔“有特殊攀爬天賦或從事特技、雜技行業的青少年”,并特別提出要包括“山區傳統攀爬巖壁傳承的人群”。這份通知中,體育局提出“不能以常規方法進行選拔”,選拔的人要“吃苦耐勞有靈氣”。
湖南和貴州被選作首批試點,開展集訓隊選拔,兩地共有超400人報名參加。
曾參與湖南省此項人才選拔的當地體育系統人士劉濤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體育總局曾派出一位副司長到湖南了解采藥人選拔的情況。
經過前期調查,劉濤等人發現,很多采藥人年紀偏大,選拔組于是“從遺傳的角度”推測,“祖輩都是從事這個行業,后輩也許會有一些適應性”。于是給各地市發文,希望能推薦相關人才,“特別是張家界、湘西、永州、郴州這些重點地區”。也在當時找到幾個采藥人的后代,選拔過程中卻發現,“并不是很理想”。
同樣參與過攀巖選手選拔的湖南省體育職業學院攀巖教練任文成回憶,湖南收到了226個報名,當中有三十多人進入省隊訓練,但“只有一個家里祖祖輩輩采藥的孩子堅持下來了”。任文成透露,這個孩子現在還在訓練,“他祖輩挖過藥,小孩沒接觸過?!?/p>
源自“體育改革年”
攀巖并不是唯一一項跨界跨項選拔運動員的比賽項目。據中國新聞社報道,2017年,在橄欖球項目的跨界跨項選拔方案研討時,就包括建議到少數民族地區及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搶花炮”中選材。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官網發布的信息,2017年是“體育改革年”。是年1月18日,時任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的劉國梁曾發微博稱:“面對中國體育改革的春天。”一個月后,姚明當選中國籃球協會主席,運動員開始執掌單項運動體育協會。
2017年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茍仲文提出,“跨界、跨項目、跨年齡,現在已經開始全面惡補短板?!泵鎸χ袊w育的改革之路,他同時提到,完全去掉舉國體制肯定不行,但不借助社會力量謀發展,則更不行。
跨界跨項最早被視為人才短缺問題的解決方案。
2017年,包括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等在內的八個體育項目首次開展跨界跨項選材工作,分別在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南京、廣州、昆明等11個城市組織了面向全國的測試,最終來自田徑、體操、蹦床、技巧、舉重、武術、籃球、曲棍球、皮劃艇等夏季項目的338名運動員轉項進入冬季運動,成為中國冬奧軍團的后備軍。
中國冰球協會秘書長房學峰2018年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輪體育改革是上一輪“去行政化”改革的延續。1998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徹底完成了所有運動項目的中心管理制,國家體委也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但由于申辦、籌辦北京奧運會的需要,改革腳步放緩。
有觀點認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金牌壓力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申辦,依舊是改革需要面對的現實因素。一個深層次的矛盾則是,在行政部門壟斷運動項目的情況下,市場、資本需要的運動項目資源匱乏。
因此,“開放”成為此輪體育改革的關鍵詞。縱觀這些改革措施推出的主要目的,要由體育部門辦體育,轉變為全社會共同參與辦體育。
2019年,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開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顯示,體育總局主管的89家協會商會,已脫鉤21家,擬脫鉤68家。并且,意見要求脫鉤改革要在“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
運動員也繼續加入管理體系,姚明之后,有專業背景的王海濱、張傳良、冼東妹陸續被選拔到協會領導崗位。
不過,系列改革措施中,仍然繞不開“助力奧運”這一重點。例如,2017年5月,作為體育總局直屬高校,北京體育大學面向冰雪運動等項目,成立了奧林匹克運動學部。
時至體育總局2021年的工作計劃,“穩妥推進全國性體育協會脫鉤改革工作”仍然在列。
分散體制選材
某種意義上,跨界跨項是體制創新的契機。
相較于中國傳統的基層、省市、國家,即“三級”競技人才的選拔培養,廣州大學體育學院教授熊焰曾提出,跨界跨項選材模式“更接近西方國家的分散體制選材”,這不僅是對于傳統選材模式的一種補充,也是對競技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熊焰在其研究中舉例,作為典型的青少年運動項目,體操項目運動員15歲出成績,17歲就退役,而自行車、滑冰、賽艇等項目一般在16歲左右進行專項化訓練。
對于分散體制選材,姚明履新不久,就拋出一個競爭上崗的改革方案。2017年4月,中國籃球協會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中國男籃將組織兩支獨立的國家隊同時集訓,互相競爭,以實現“更好地備戰新周期的比賽任務”。
同一個月,以湖南、貴州為試點,登山運動管理中心與地方體育局共建國家集訓隊的模式與跨界跨項人才選拔工作一起落地。
中國登山協會攀巖部部長厲國偉曾介紹,截至2019年,全國范圍內已相繼建成11支國家集訓隊,“不但迅速擴大攀巖人才,更是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攀巖項目的普及與提升。”
2017年起擔任貴州攀巖國訓隊總教練的江玉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同于乒乓球、跳水、游泳等在國內發展成熟的競技體育項目,此前如攀巖這類項目沒有正式的國家隊,只能在參加重大比賽前從地方抽調優秀運動員前往北京集訓,運動員的選拔、訓練和日常待遇都很難獲得足夠的保障,在登山中心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與地方共建國訓隊,可以“把面鋪得很大,讓一些人才冒出來”。
共建國家集訓隊模式公布半年多后,國家體育總局宣布與浙江省政府簽約,成立中國(浙江)國家游泳隊。不同于“地方支援中央,中央反哺地方”的形式,體育總局賦予游泳隊各訓練團隊主教練選人用人的主導權。此舉被稱作“中國競技體育的首創”。
為了拓寬運動員的選拔渠道,各方面爭議也隨之而來,特別在跨界跨項選材上,有質疑聲指出,是不是所有項目都可以互相“跨”?
劉濤觀察到,有過中長跑訓練的選手,轉為賽艇選手后,很多“成績都挺好的”,劉濤認為,跨項不是隨意為之,“存在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并非隨意跨項都會取得成功成績”。
在熊焰看來,即便改革了人才選拔方式,當前中國體育界的選材還是以線性模式為主,在此模式影響下,運動員容易形成惰性,只能在職業運動員的培養框架中發展。
成效褒貶不一
在2021年的東京,中國隊38金32銀18銅的成績單,被不少人認為“此輪體育改革效果不錯”。
熊焰認為,最近5年來,體育改革更多集中在打破舊有體制上,特別是運動項目協會的社會化運作方面,進步明顯。不過,也有一些做法給人感覺比較“另類”。
例如“從采藥人中選拔攀巖選手”,就有人持不同看法。
洪煉是東京奧運會攀巖項目中國參賽選手宋懿齡曾經的攀巖俱樂部教練,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不同于采藥,攀巖比賽每次的攀爬路線都是全新未知的,攀巖時,身上具體肌肉及發力點的調度運用要經過構思設計,才能在面對不同巖壁狀況時選擇出最省時省力的攀巖動作,這些都必須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才能達成?!?/p>
不過,在2020年體育總局冬運中心組織的國家集訓隊隊內系列對抗賽上,跨界跨項運動員的表現可圈可點。
據媒體報道,曾為長距離跑選手的陳德根和劉榮勝在男子15公里越野滑雪比賽中分別獲得第三、第四的名次,但來自云南的他倆在2019年才見到雪,“上雪時間只有短短六個月”。
中國空中技巧隊教練陳洪斌曾對媒體表示,最開始的跨項選材完全是被動的。最初參與跨界跨項選材時,江玉輝也在觀望,“總局的文件發到省體育局,省體育局再往各個地州傳,各地州就去組織隊伍送上來”,從動員到執行,詳細到運動員的考核標準、每日訓練計劃都由總局統一安排。
熊焰曾在2019年一篇論文中指出,中國的跨界跨項選材表現出“極強的依附性”,以“頂層主導、地方省市配合”為主,縱向展開,西南、東南等省份開展選材區域較少。并且,運動員人才的輸送是基層教練的主要考核標準,而當時跨界跨項的人才輸送并沒有將其納入績效考察范圍內。
熊焰強調,“目前的跨界跨項選材還是在舉國體制里搞,只能作為選材的一種輔助路徑,但絕不可能是唯一路徑,也不要把它作為一種主流路徑?!?/p>
經過兩輪由總局統一安排的跨界跨項選材工作,2018年后,江玉輝所在的攀巖國訓隊開始自發進行這種全新的人才選拔方式。只是在他看來,相較于從其他項目轉項而來的學員,還是從小進行專項訓練的運動員可塑性更好一些。
“現在水已經燒開,看不到什么變化了,跨界跨項選材變成很自覺、很日常的行為?!眲f。
“國外實踐經驗和研究結果表明,冬季項目比夏季項目跨項的整體成功率更高。”黎涌明則頗有信心,“在即將舉辦的北京冬奧會上,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經由跨項培養起來的中國運動員出現在賽場,甚至走向領獎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