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日前,國家網信辦、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出臺了《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這是國內第一部專門針對汽車數據處理的規定,對汽車行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汽車“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方向。汽車不再只是一個提供代步、運輸功能的機械設備,還能通過各種傳感器和車載電腦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成為信息處理設備。最簡單的信息收集,比如行車記錄儀拍攝并保存行車過程中的外部畫面,幾乎已經成為所有新車的標準配置。更復雜的信息收集和處理,則包括導航設備收集車輛的位置信息和行駛軌跡,輔助駕駛功能收集并分析道路狀況輔助司機駕駛,汽車行駛時的剎車系統、動力系統等設備的運行情況也以數字化的形式被保存并可以用于分析,還有的汽車通過車內的攝像頭收集駕駛人的音視頻資料,可以判斷駕駛者是否車主,是否疲勞駕駛、酒后駕駛,等等。多數“智能汽車”還會通過移動數據網絡向車外服務器端傳輸車輛采集到的數據。
“智能汽車”收集和處理的數據是海量的,一輛“智能網聯汽車”每天收集的數據達到10TB量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就銷售“智能網聯汽車”303.2萬輛,同比增長107%。這些數量龐大的數據,有些涉及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有些則與車輛交通安全具有直接關系。因為汽車數據問題引發的糾紛也不時出現。凡此種種,都表明對汽車數據處理進行規范已迫在眉睫。
對消費者來說,汽車相關的數據中對個人信息、敏感個人信息的保護是首要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已經于2021年8月20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自11月1日起施行。這次五部門聯合出臺的規定,與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銜接,又針對汽車的使用場景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比如,汽車數據處理者處理個人信息,應該以顯著方式告知被收集者;對于確有必要收集但無法征得個人同意的(比如采集車外路面的其他車輛、行人的信息),應該進行匿名化處理;除非為了行車安全的目的且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才可以收集指紋、聲紋、人臉、心律等生物識別特征信息;等等。這些規定,都有助于保護相關的個人信息。
汽車數據處理都必須遵循嚴格的規范,這將對汽車行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比如,規定明確提出了車內處理原則(盡管這一原則只是倡導性而非強制性的),即除非確有必要,一般情況下汽車數據的處理在車內進行,不向車外提供。這就要求車內處理系統有足夠的算力來處理海量的信息,對汽車系統的“大腦”提出了更高要求。還有,收集包括車輛行蹤軌跡等在內的敏感個人信息,要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相關標準還要求車輛位置、軌跡信息在車內、車外平臺上保存時間均不得超過7天,這對汽車導航系統提供商來說,需要作出重大的改變。有些基于車主駕駛習慣等大數據處理的商業模式也面臨著挑戰。
在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曾將“高于國家公開發布地圖精度的測繪數據”納入“重要數據”的范疇進行規制,但正式發布的規定中刪除了測繪數據相關的內容。高精度測繪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對于自動駕駛功能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汽車采集處理測繪數據不進行限制,可以促進廠家對自動駕駛功能的研究和開發。
規定沒有涉及汽車自身系統相關數據的處理問題。但是現實中,車輛制動、動力系統的狀態以及車輛速度等數據,對于車輛安全行駛來說也非常重要。尤其當發生事故時,這些數據對于判斷事故責任可能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對事故發生前后的車輛數據進行分析,對進一步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能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對這些數據的處理也有必要作出規定。尤其是當車輛發生異常狀況時,應該防止汽車廠商篡改、刪除相關數據,應車主要求廠商應該及時提供相關數據,以辨明異常狀況的相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