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季 偉

北京公交集團客三分公司456路駕駛員張聆琳

2013年—2019年榮獲北京公交集團“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
2012—2019年榮獲北京公交集團“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14年、2016年、2018年榮獲北京公交集團“公交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2015—2016年榮獲北京市交通工作個人先進
2019年榮獲“首都勞動獎章”榮譽稱號2019年榮獲北京公交集團“公交大工匠”榮譽稱號
張聆琳是知青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那個年代,父母響應國家號召,來到東北建設兵團,18年艱苦的農村生活,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本色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回到北京后,張聆琳考入了公交技校,學習車輛駕駛與維修專業,在學校的兩年半,他刻苦鉆研書本知識,認真琢磨駕駛技術,1995年5月畢業后進入了北京公交集團。
張聆琳先從售票員做起,熟悉公交工作的流程、特點。他每天在車廂里工作,干活別提多帶勁了,報站宣傳,解釋疏導,服務找座,讓他感受到與乘客心與心的交流,感受到為乘客服務的喜悅。每趟車回來后,不用司機師傅說,他就主動打水搞衛生,拖地板、擦玻璃、刷車身,總想讓車輛保持干凈清爽,職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年后,張聆琳成了見習駕駛員。他喜歡車又愛車,對能開上公交車滿懷敬畏。通道車那么大的身軀,承載百多名乘客,安全第一最重要。在他接到車隊練車通知后,第一時間打電話給父母親,讓他們分享兒子的喜悅。車隊選派了最優秀的老師傅輔導他帶客實習,在師傅的精心指導下,張聆琳很快適應了車輛和路面上的情況,駕駛能力得到了提升。
為了做到平穩駕駛,他坐在凳子上用掃地笤帚當擋把,模擬如何平穩掛擋;每日跟班回來,他都會將當天駕駛中存在的問題記錄在本子上,不斷總結。半年后,他終于可以獨立開車了,光榮地成為了一名首都公交駕駛員。

張聆琳對車輛的熱愛源于內心的喜愛。《論語》里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車輛的檢查、駕駛亦是如此。為確保行車安全,他每天提前半個小時到車隊,把車輛檢查到位。
作為駕駛員,開好安全車是根本所在,讓乘客滿意是崗位追求。他最初工作的線路是410路,這是一條郊區線路,北到西客站,南到黃村火車站,線路里程長,途經城鄉結合部,又是連接兩個火車站的唯一線路,早晚高峰客流非常集中,他行車小心翼翼,一刻不敢懈怠。
身為一名新駕駛員,會開車是基礎,做到安全、節能、舒適、快捷則是心態和技能的體現。張聆琳向老師傅們虛心求教,學習經驗技巧。慢慢地,他會留意線路中紅綠燈時間和變化,哪些路口較復雜,哪些路段有陡坡,如何應付突發,如何應對雨雪。為了讓乘客坐得安全舒適,他堅持中速行駛、文明禮讓,進出站提前減速避讓,不強行并線,避免車輛晃動或急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完善和提高職業技能。
要當好駕駛員,衛生先要好。張聆琳牢記師傅和領導的教導。以往的黃河牌公交通道車上的鋁合金條最難擦,一條一條的細縫,用抹布、墩布都擦不干凈,張聆琳和小伙伴用鐵絲、釘子,一點一點把鋁合金條里的泥摳出來。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只要是他開過的車,里外都要干凈亮麗,即便現在有了專業的擦車隊,上車以后他也會習慣性地將犄角旮旯的衛生再打掃一遍。

公交是個大家庭,既有像李素麗、劉俊華為代表的老一代勞模,也有像劉美蓮、張鵲鳴等新時期的領軍人物。張聆琳認為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不夠,要向先進學習,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
年輕時精力充沛,他一心想著多做點工作,無論是清潔車輛衛生,還是站臺服務活動都主動參加。2001年,組織派他到市級青年文明號車組鍛煉,在這個集體里,他努力接近身邊榜樣,學習他們,用心感受。車組就像一個小家,碰到難事,大家一起應對。因為是年輕人,理應多承擔、多奉獻。遇到同事有急事就幫忙替班,車隊車輛年檢驗車、春季發動機散熱器除塵、夏季防汛積水點安全崗、冬季掃雪鏟冰等,他都能主動去做。張聆琳覺得集體就是集中每個人的力量,共同體現人生的價值。
張聆琳是一名平凡的公交人,日常接觸的是崗位上的點點滴滴,記憶最深的有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

一是認識到什么是肩上的責任。剛到車組不久,正值冬運期間,車隊在西客站早高峰開展站臺服務活動,他和搭班的大姐約好在站臺見。但竟然忘記上鬧鐘,第二天起床都六點多了,匆忙穿好衣服趕到站臺,車組的其他人都已經把站臺打掃干凈,橫幅等宣傳環境也布置完畢。當時真是羞愧難當,搭班大姐并沒有責怪他,一邊遞給他袖標和指揮旗,一邊安慰他:“聆琳,知道你這幾天辛苦,工作忙,年輕人多睡會兒沒關系,有我們在這盯著呢!”張聆琳一邊整理袖標一邊想,人家大姐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能提前到崗,自己一個大小伙子為什么做不到?

二是體會到什么是服務的真諦。公交是服務行業,難免要能承受委屈。某年初夏的一天,他駕車正出站,突然從后視鏡看見后面有個乘客在揮手,他趕緊平穩停車,等待乘客。沒想到的是,乘客一上車,不但沒感謝,還劈頭蓋臉一頓指責:“你怎么回事兒,眼瞎了,看不見我跑過來啊!”他沒有回嘴,而是客氣地說:“師傅,您消消氣,往里走,下回出站的時候再多看看。”當時乘客沒再多說一句話。下車時,這名乘客突然走過來,對他說:“師傅,剛才我脾氣有點大,過激了,您別往心里去啊!”這一句話,讓張聆琳險些掉下眼淚。這件事讓他懂了,駕駛員和乘客需要相互理解。服務中即使自己沒做錯,如果乘客不滿意,也要少為自己辯解;如果的確有錯,要多說幾句道歉的話,多說幾句對不起。
2005年,在車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所在車組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文明號”,而張聆琳也在2007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組織的培養下,通過個人的積極努力,張聆琳連續八年獲得集團公司先進生產者、連續九年獲得優秀黨員、三次獲得公交勞動獎章、一次公交大工匠、一次首都勞動獎章等榮譽,被聘為分公司車輛衛生佳形象代言人。組織給了他許多的榮譽,他感恩企業、感恩組織、感恩時代,最讓張聆琳激動的是,2019年建國70周年大慶,他還滿載一車共和國老英雄,莊嚴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2019年,張聆琳通過層層選拔,成為建國70年大慶彩車駕駛員。在動員會上,公司領導激勵上會職工說:“咱們北京公交人,多大的場面都經歷過!多少困難都克服過!我相信經過同志們的努力,一定能圓滿完成好這次任務!為咱們的企業增光添彩!”就是這句話,鼓舞了他的斗志,讓他更加自信。當張聆琳踏入訓練場,看到大板上搭著密密麻麻腳手架的拖掛車時,他在心里對自己說:“開好它,我能行。”
“十一”國慶節當天,張聆琳和伙伴們駕駛禮賓車通過天安門廣場,圓滿完成任務。指揮部領導通過手臺向21部禮賓車說:“謝謝同志們的努力,車隊走得非常好,國慶游行總指揮部的所有領導在車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時都起立為你們鼓掌,我代表國慶游行指揮部向同志們表示感謝。”在那一刻,他為祖國感到無上榮光,為企業感到幸福驕傲,為作為一名公交車駕駛員倍感榮幸。
在舉國歡慶春節的時刻,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臨,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群防群控,聯防聯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作為一名公交戰線的駕駛員,張聆琳堅守崗位,無私奉獻,以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他積極做到“五個帶頭”,帶頭站在防控斗爭第一線,確保各項防治措施落實到位;帶頭發揮無私無畏精神,不畏艱險、挺身而出、頑強拼搏;帶頭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宣傳防范知識,解讀政策措施,關心關愛群眾,扶危濟困;帶頭落實防控措施,不能參加聚會聚餐,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弘揚新風正氣;帶頭堅守崗位,扎實工作,自覺經受政治考驗和黨性檢驗,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作為一名社區志愿者,張聆琳還深入社區,開展疫情防護知識宣傳、社區居民信息核查、主動為廣大居民測量體溫等工作,指導居民正確認識疫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充分發揮黨員進社區、上一線、打頭陣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十八年的風風雨雨,二十八載的春華秋實。在城市公交駕駛員的普通崗位上,張聆琳像一顆樸實無華的小草默默地奉獻著,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崇高的職業道德迎送南來北往的乘客,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用真誠和愛心展示公交人的風采和新時期公交人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