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華 何六月

近兩年來,家居業“漲聲”從未停過,僅去年12月就有20多家企業發布了漲價函。與此同時,家居業的“價格戰”也持續升級,從簡單粗暴的拼價格轉為新的方式,例如無醛添加戰、節日大促等。這種“漲價潮”與“價格戰”共存的怪象,還會在家居業持續多久呢?
繼2020年國慶節前后原材料經歷一波“漲價潮”之后,鋼材、木材、玻璃、海綿、皮革、紙箱等原材料接連漲價。今年開年以來,大宗原材料的價格再次上漲,家居圈刷屏著各種“漲價通知”:“銅漲了38%,鋁漲了37%,鐵漲了30%,玻璃漲了30%,不銹鋼暴漲45%,封邊條漲幅超過30%?!?/p>
當這波原材料“漲價潮”席卷各個行業的上中下游時,原材料成本占比較大的家居行業也無能幸免。自今年以來,企業關閉、調價等消息屢見不鮮。
3月底,尚品宅配、百利、帝標、夢百合等多個家居品牌的門店均表示旗下產品已提價或將提價。4月中旬,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家具協會發布《關于家具行業原材料漲價的提示函》,其中提到“2021年以來,實木漲價2次,海綿漲價7次,紙箱漲價5次,配件漲價2次”。
隨后,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多米諾”效應逐漸顯現:
首先是上游原材料出現了漲價甚至有錢也買不到貨的現象,比如原本近80%木材依靠進口,如今卻遭遇“有價無貨”——來自非洲、拉美、美國、加拿大的木材進口量降幅達到30%~46%,不少進口板材甚至已斷貨數月;
其次,下游家居企業產品提價,除了官宣要提價的企業,部分迫于業績尚未提價的企業在終端售價上漲的氛圍下也一觸即發;
最后,家居行業會加速洗牌,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升,大企業可借助技術或成本管理緩沖漲價的影響,但資金薄弱、供應鏈不健全的小企業隨時可能被淘汰,最終是企業實力決定洗牌結果。
未來一段時間內,原材料漲價仍會持續增長,但不會過于漫長或出現異常大漲。業內有人認為,全球經濟的大環境并未扭轉,因此上漲的后續動力不足,震蕩回調應該是下半年的主旋律。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曾公開表示:世界經濟復蘇仍不穩定,大宗商品供需兩端并沒有出現整體性、趨勢性變化,因此價格不具備長期上漲的基礎。
事實上,基于環保政策及市場調控的背景,原材料價格每年都會漲幾輪,家居業也會隨之而動,進行正常范圍的定價調整。雖然從去年開始,受疫情和國際局勢影響,原材料價格開始出現罕見大漲,為消化成本壓力、維持企業生存,家居業漲幅才比以往更明顯,但總體上,今年終端市場其實并未出現異常大漲。
更何況,縱觀近些年,行業的“價格戰”看似消退,實則暗流涌動,甚至有持續升級、愈演愈烈的趨勢。熱熱鬧鬧的“五一大促”“618”直播大戰背后,都是一次又一次階段性的“價格戰”趨勢使然。而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定制家居企業索菲亞衣柜、歐派家居、尚品宅配三家之爭。

2020年度部分上市定制家居公司業績比較
2015年,索菲亞(002572.SZ)衣柜策動799元套餐,由此引爆了定制家居行業的價格戰,并收割一波行業紅利,并在2017年達到巔峰,成為衣柜業老大;2018年,歐派家居(603833.SH)衣柜迎戰推出19800元套餐,戰績斐然,甚至直逼索菲亞;尚品宅配(300616.SZ)緊隨其后推出518套餐,對抗索菲亞和歐派家居。這場以套餐為標配的價格戰迅速波及整個定制家居行業,壓低了行業平均市場銷售價格,也推動行業第一次洗牌。
2020年,嘗到甜頭的歐派又策動了“無醛添加”大戰,席卷整個定制家居行業。雖換了名號,但還是“價格戰”的套路——歐派“促銷期升級不加價,在促銷期之后升級無醛添加愛芯板每平方米+88元”,索菲亞“康純板升級不加價且不限時間”,尚品宅配“消費者在指定一個月內可免費升級康凈版”。
話說回來,索菲亞雖然早在2015年就啟動無醛添加戰略,并連續三年舉辦康純定制節,為業績添了一抹重彩,但看到其中市場契機的歐派選擇在后疫情時代引發“無醛添加”大戰,也算是后發制人。
兩個回合下來,發起大戰的頭部品牌成功引流并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還打擊了一眾競爭對手,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此情景,不免讓人想起當年的家電行業在經歷幾輪“價格戰”后,從戰國混戰到趨于壟斷地位的成功轉型,進入寡頭格局。如今,低集中度的家居行業是否會步其后塵?
根據以往的經典案例,“價格戰”多半出現在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格局未定的產業,而且存在周期性規律,大多由頭部品牌發起,目的是快速提升市場占有率,最后憑借自身品牌、人才、渠道、供應鏈、資金等優勢,擠壓曾以價格取勝的中小品牌、地方性品牌的生存空間,形成“馬太效應”。
家居行業鏖戰的另一面是家居市場的較為分散,即便是頭部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也僅有一成左右。根據2019年家具協會的數據,國內家具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多達6410家。但根據萬聯證券研究分析,9家上市定制家居公司2019年度合計市場份額僅為12%,意味著另外88%的市場處在6000多家同業激烈競爭狀態中。相比發達國家市場,國內家居行業集中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不過,從頭部家居品牌近幾年的利潤率可以看出,家居業的高利潤不復存在,“價格戰”紅海博弈早已開始。這兩年紅紅火火的“雙11”“618大促”,尤其是去年火熱的直播帶貨,背后都是以低價、拼價競爭獲取銷量。
這樣的玩法對于絕大多數家居企業來說,并不容易,他們還要考慮市場競爭,消費者承受力等因素,未必能承受漲價之重,而少數自備“護城河”的家居企業最終成為定價權的玩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居行業也許等到實現寡頭化那一天,“漲價潮”與“價格戰”齊飛的怪象或將消失,屆時行業又將進入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