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綿城市規劃,優化城市性能,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文章從城市規劃入手,從海綿城市的意義原則和規劃設計等方面詳細分析海綿城市的實踐建設。
【關鍵詞】城市規劃;海綿城市;實踐建設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010
引言
城市處在自然環境之內,其可持續發展在于不斷地解決與自然生態間的矛盾問題。其中雨水作為水資源組成部分,必須要對其展開綜合處理,既要防止發生城市內澇,也要使其能夠在科學手段下不斷地進入城市水源體系,保證城市水源供給。這便是“海綿城市”理論的核心,也是其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根本目的。
1海綿城市理論及其重要性
海綿城市在城市規劃以及建設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源于隨著自然環境惡化,城市發生內澇的情況越來越多。海綿城市理論誕生于2012年,當時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召開,會上出現了“海綿城市”這一理論,其認為城市猶如一塊巨大海綿,可以通過自身巨大的自然排水力量,將多余雨水以及污染用水處理后排放,也能將一定的水資源處理后存留下來。其具有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自然存積,保證城市始終擁有充足的水資源。海綿城市理論的重要性在于:第一,改變了傳統城市規劃及建設布局,將城市水處理納入到核心工作當中,通過自然力量來對水資源發揮滲透、凈化、利用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統壓力,減少城市內澇。第二,構建了良好的水資源系統,讓城內水系統和自然水系建立對接,保證了城市排水零污染同時,實現自然水系對城市水系的補充。第三,對于生態脆弱的城市而言,海綿城市理論若是得到落實轉化,會給予城市強大的水土保持以及涵養能力,對塑造宜居城市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海綿城市規劃原則
2.1城市規劃因地制宜
由于各城市情況不同,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時應根據城市自身情況,因地制宜進行城市規劃。海綿城市的建設多用于解決城市內水資源緊張問題,然而各個城市發展側重點不同,所走的建設規劃道路也不相同,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規劃,構建針對城市特色的水資源體系。發揮城市優勢,杜絕照搬照套造成資源浪費等現象。
2.2城市建設規范原則
建造海綿城市過程中,需要規范設計,保證工程質量。海綿城市建設需要防護措施,雖花費的資金不低,但取得的效果極好。設計建造過程中既要重視整體設計又要保證居民能正常生活,維護居民生存環境。建設過程中結合費用與整體花費的現狀,合理使用資金,防止出現因資金問題帶來一系列惡劣影響和相關問題。
3“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應用
3.1強化生態海綿體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開展城市設計工作,應重視對生態海綿體的改造工作,提升生態海綿體的功能性。可充分發揮天然湖泊、草原的作用,加快城市生態化建設,凈化污水再使用,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降低水土流失發生概率。工作人員應加強對生態海綿體的保護,避免其被破壞,充分發揮其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現代化建設。可構建人工生態海綿體,修復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并予以科學保護,使生態系統更完整,維護城市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一般情況下,可通過實施綠地建造工作、建設人工園林等方式,強化城市生態海綿體。
3.2創新海綿城市規劃設計理念
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其中,為了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理念的作用,城市規劃設計人員需轉變陳舊的觀念,科學分析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了解海綿城市的內涵,明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再將其應用于規劃設計中,以突出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相關單位應堅持生態環保原則,根據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城市的排水系統,構建健全的防洪澇系統,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確保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具有合理性。
3.3完善水系統的建設
自然水系統包括江河湖海等,自身都有一定的凈化能力,海綿城市建設就是加強對自然河流自身凈化能力的利用,完善城市水系統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在于保護自然河流,避免城市內工業污水和人為污染對河流進行破壞,甚至導致水系統崩壞。政府應加大力度管理城市污水排放,對城市現狀進行針對性政策處理,提升自然河流自我凈化能力,從根本上保護水資源循環系統,確保水系統良好運行。
3.4人工生態海綿體的建設
我國地域廣袤,城市間地理差異明顯,因此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具有海綿體,有些地域甚至沒有海綿體,嚴重影響海綿城市建設,因此需要建設人工生態海綿體來緩解這一問題。人工生態海綿體是通過人工技術提升城市排水儲蓄水的能力,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城市內綠地規劃建設,減緩城市污染,進而改善城市水循環,打造生態循環自然體系。為保證城市健康發展,對傳統小區和工業區進行全新規劃,通過綠地分布改善,減輕水系統循環壓力,實現綠色城市建設。如上海浦東新區臨港口袋公園,在口袋公園內建造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等措施,實現口袋公園自我凈化、儲蓄的良好循環,真正實現小雨不濕鞋。
3.5工業區
工業區污水和雨水處理必須要將二者區分開來。工業污水必須經過系列處理且達標之后排放到排水系統內和雨水混合,可將它們通過工業區內的排水系統進入下沉式綠地、林地、草坪當中。這樣工業區內在污水處理方面形成了自我消化,避免了其對環境的污染。誠然,有的工業區用水量大,除卻本園區植物生長所需之外還會有大量的剩余,此時需要對這些水源進行排水設計,主要是抓住檢驗關節,確保水質符合國家允許排放標準,之后將其通過管道匯入到道路排水系統當中。
結束語:
海綿城市理論在實際的城市規劃建設當中轉化率并不高,這是源于其屬于新理論,而且有關實踐也剛剛開始數年而已。故此想要很好地應用這一理論,有必要充分地了解本地的氣候、降雨量、目前城市規劃水平等客觀信息,這樣才能保證規劃、建設的有的放矢,而非大拆大建。進而言之,其需要考慮到成本、環境效應等最終做出合理規劃,其對于規劃者的海綿城市理論素養有一定的挑戰性。
參考文獻:
[1]呂媛媛.海綿城市規劃設計要點分析[J].海河水利,2020(5):25-26.
[2]許可,郭迎新,呂梅,趙晨辰.對完善我國海綿城市規劃設計體系的思考[J].中國給水排水,2020,36(12):1-7.
[3]劉斌秋.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設計探究[J].中國標準化,2019(24):100-101.
作者簡介:
譙苗苗 ,山東普來恩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山東煙臺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