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桂花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基礎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對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土地管理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下的社會建設需求,要求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才能不斷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繼而為社會建設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持。本文先分析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現狀,后基于土地資源節約、集約使用角度,提出了有效的土地管理工作的開展方法。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節約與集約用地;開展方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土地資源是社會經濟和人類社會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現代化建設規模的擴大,土地資源的供需矛盾日漸突出,既影響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不利于我國社會建設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在土地資源管理中,應依托土地資源集約化、節約化使用理念,探尋有效地土地資源管理方法,以期在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宏觀控制和引導作用,有效保護我國土地資源不被浪費和破壞,繼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社會建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保障。因此,基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角度考慮,本文基于節約和集約用地提出土地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方法具有顯著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1、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現狀問題分析
就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工作來說,是政府部門實現土地資源集中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在土地資源管理中,通過有效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有效控制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亂象,從而可以避免土地資源被破壞和降低質量等問題,進而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但是基于我國土地總體規劃工作實施現狀角度來說,由于起步時間晚,導致在諸多方面存在缺陷和短板,繼而使得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在一定的浪費問題,不利于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提高[2]。
在現階段,我國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上,側重于各類土地數量和結構控制,沒有對土地資源存在形式進行調控和研究,這種規劃方式雖具有一定的優勢,如保證各類土地資源總量不會減少、各類土地資源使用指標平衡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短板,如土地質量保護不足、土地彈性調控不足等[3]。由此可見,我國圍繞土地資源展開的總體規劃工作,雖做到了土地資源總數量和結構的宏觀調控,有效解決了土地資源使用量的問題,但是關于土地如何使用的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短板,不利于土地開發利用價值的最大化。因此,針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現狀,應根據國家最新提出的“資源節約型”、“科學發展觀”等土地管理理念,不斷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繼而實現土地資源節約化、集約化利用[4]。
2、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中節約與集約用地開展方法研究
2.1樹立節約、集約用地規劃理念
在土地資源管理工作展開過程中,應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規劃理念,即在保障我國各行業建設發展用地資源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節約用地數量,以期通過投入最小量的土地資源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目標,繼而在緩解土地資源供需矛盾的基礎上,實現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以“資源節約型”、“科學發展觀”等土地資源管理理念為指導,全面優化和創新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式,不斷提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以期實現土地數量和土地質量、土地利用剛性要求和土地利用彈性要求等的全面管控,繼而實現土地資源節約化、集約化利用目的。
2.2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指標體系
在土地資源管理工作實施階段,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圍繞土地利用建立完善的總體規劃控制指標體系,服務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工作,有效解決土地“用多少”、“怎樣使用”等問題,進而為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夯實基礎。關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指標體系的建立,具體做法如下:一是采用先進技術手段來統計市場中各類土地數量和用地結構,隨后根據統計結果,進一步深入分析土地市場中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紅線保護面積、建設用地總量、建設占用耕地面積等指標,進而對土地數量和用地結構進行全面調控,以期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土地資源面積的經濟價值。二是充分考慮當前生態環境發展趨勢,在土地資源管控內容中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標,利用退耕、禁止占用等有效土地管理措施,不斷提升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的同時,實現土地資源利用價值的最大化目標,繼而為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理念的落實提供保障。
2.3經濟性評價土地開發利用現狀
在土地資源管理中,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現狀進行經濟性評價。土地是社會生產和建設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土地資源在經濟活動中,始終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土地使用制度日漸優化和完善,極大地緩解了我國在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土地資源供求矛盾,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利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因此,在土地資源管理中,加強土地開發利用的經濟性評價具有重要作用。在宏觀層面,應對政府對城市的基準地價和相應政策進行評價分析;在微觀層面,要求深入分析社會中企業和個人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并對土地使用價值和合理性進行評價,據此來預測土地使用中生產要素投入和土地資源使用之后的回報效果。對于我國農村區域的土地資源,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應充分考慮農村耕地的保有量是否能夠滿足耕地占補平衡,避免現代社會發展中經濟發展和建設過度占用耕地,以此保障農村耕地數量和質量,為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夯實基礎。另外,通過有效的土地資源經濟性評價工作,相關部門可以根據評價結果來準確掌握當前市場中土地開發利用狀況,并可以據此預測我國市場中土地需求和土地結構的空間布局,進而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和改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這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極為有利。
結語:
通過本文分析可知,在現代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中,土地資源供需矛盾日漸尖銳化,不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在土地資源管理中,應依托“科學發展觀”、“資源節約型”等科學理念,對土地資源進行集約化和節約化綜合管理,有效緩解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土地供需矛盾,以期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土地資源管理水平,為我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月.強化土地資源管理實現節約集約用地的措施建議[J].山西農經,2021(05):21-22.
[2]胡炳旭.土地資源管理中節約與集約用地的有效開展策略[J].農家參謀,2019(10):203.
[3]孫艷秋,劉曉東.土地資源管理中節約與集約用地的有效開展策略[J].吉林農業,2018(24):38.
[4]董祚繼,田春華.以節約集約用地統領土地管理工作 《國土資源部關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解讀[J].青海國土經略,2014(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