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琪 張春禮
【摘要】近年來的建筑工程項目中,超長結構的存在加大了主體結構的施工難度,傳統施工技術在超長結構問題的處理方面并不具有技術優勢,越來越多的工程企業采用了后澆帶施工的方式來克服了這些結構施工難題,通過后澆帶的科學設置,鋼筋混凝土收縮變形、混凝土表面溫度應力等均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實現了良好的結構優化。因此,本文針對建筑工程中的超長結構,分析了后澆帶施工技術的具體應用和要點,對提升結構性能的意義重大。
【關鍵詞】建筑工程;超長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建筑行業的進步,各種規模、類型的建筑工程項目實施,為建筑施工技術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施工工藝和技術應用,解決了建筑結構的施工難題。伸縮縫與后澆帶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結構問題的處理,但伸縮縫的設置位置比較特殊,可能會加劇建筑結構中的雙柱、雙梁、雙墻問題,影響其他功能的實現。而后澆帶技術則有所不同,可以克服伸縮縫技術的弊端,有效對混凝土收縮等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未來的建筑超長結構施工中,應加強對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
1、中超長結構后澆帶的作用及其特點
建筑工程結構中,后澆帶的設置可以使得建筑結構能夠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消除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等對結構穩定的威脅,一般設置在梁、板和墻部位。
1.1作用
減小溫度收縮:
混凝土結構的性質特殊,受到外部溫度條件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于建筑結構中新澆筑的混凝土而言,在混凝土硬結的過程中伴隨著嚴重的收縮問題,而已建成的混凝土結構膨脹和收縮明顯,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混凝土結構內部變形受到了巨大的約束,溫度應力的存在加劇了混凝土結構裂縫的出現,影響了結構耐久性[1]。而后澆帶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溫度收縮現象的控制,在科學的后澆帶設置下,混凝土的收縮更為自由,降低了溫度應力下的混凝土裂縫發生幾率。超長結構中通過后澆帶的科學設置,結構具備更強的抗溫差變形能力。
1.2減小沉降差
整個建筑結構的規模龐大,很多建筑不是獨立結構,包含了主體結構和裙房,施工和使用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沉降,沉降問題同樣是加劇結構隱患的主要因素。針對主體結構和裙房之間的這種關系,在恰當的結構部位通過后澆帶設置,可以將主體結構和裙房暫時分開,保持兩個結構沉降的獨立性,這種沉降控制方式下,沉降差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當主體結構施工作業全部結束以后,在大部分沉降量結束后再進行混凝土的澆筑,完成主體結構和裙房的連接,經由其他的控制方式,可以減少不均勻沉降所引起的結構裂縫。
1.3后澆帶的優越性與不足之處
從當前后澆帶技術在建筑結構中的應用效果來看,通過后澆帶設置,有效提升了結構質量,整體的施工成本得到了控制。因為后澆帶技術的特殊性,可以在結構外形上呈現良好的藝術性,建筑的其他功能也可以保持正常。雖然后澆帶技術存在著突出的結構和技術優勢,但同樣存在著一定的技術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基礎底部結構的后澆帶設置時,時間消耗比較長,往往需消耗2~6個月的時間,且在后澆帶設置和施工的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非常多,再加上底部鋼筋密集分布,后續廢棄物的清理不易;(2)后澆帶在建筑結構內比較特殊,覆蓋于地上、地下結構,施工時的技術難點多,其相應問題的處理往往需消耗較長的時間;(3)后澆帶作業環節的混凝土澆筑中,為保障良好的施工效果,工程企業應安排專人首先將混凝土兩側的鑿毛完全清除干凈,且后澆帶混凝土與結構混凝土澆筑的時間間隔控制也尤為重要,一旦時間間隔過長,將會導致新老混凝土粘結部位的粘結效果不佳,加劇了連接部位縫隙的出現[2]。
2、超長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
2.1模板支撐技術
超長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下,模板支撐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后澆帶施工作業之前,工程企業要安排專業人員來在施工部位開展模板支撐作業。結合前期所確定的后澆帶施工方案,在結構部位找準后澆帶分布區,在此基礎上確定與之相對應的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區,開展有針對性的模板支撐作業。
2.2鋼筋處理技術
作為建筑結構中的關鍵構成要素,鋼筋處理是否合格,同樣與后澆帶作用的實現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后澆帶施工作業中的鋼筋處理應充分結合實際的處理需求,來保障處理效果,提高結構性能。在施工作業進行時,工程企業應根據工程設計要求來進行鋼筋的綁扎,保持不同鋼筋之間的可靠連接,做好固定處理,以避免混凝土澆筑時鋼筋出現的變形和位移現象,保持整體結構布局的合理性。在鋼筋處理環節,專業技術人員同樣應做好對鋼筋處理的全面檢查,通過檢查來發現鋼筋處理中存在的錯綁、漏綁現象,保持結構完整性。
2.3混凝土級配與澆筑技術
混凝土級配和澆筑作為后澆帶施工中需關注的重點施工環節,在開展施工作業時,應嚴格按照后澆帶施工規范來開展。對于大多數的后澆帶混凝土施工作業而言,多是在現場完成攪拌的,混凝土性能直接影響著后澆帶作用的發揮?,F場施工人員應根據施工標準和要求,保障混凝土混合料性能,盡量使用高等級膨脹混凝土。當然,現場攪拌作業時,尤其要加強對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配合比設計應依據各種材料的性能和施工要求、試驗結果來確定,保障攪拌的均勻性和充分性。混凝土澆筑作業進行時,需開展規范化的澆筑作業,保障澆筑方法的合理性,并加強機械振搗,提高混凝土結構密度。
2.4施工縫的處理技術
澆筑作業結束一個月以后,混凝土強度基本達到了施工標準,此時要立即將模板等拆除,在模板和底梁板全部拆除以后,后澆帶板底完整,拆除時應注意對梁底板的保留,以有效應對樓板變形現象。后澆帶澆筑作業之前,可以用木板覆蓋在澆筑部位表面,否則,后續的澆筑作業進行時,后澆帶兩側邊緣可能會被損壞。針對后澆帶的裂縫問題,必須要及時發現和處理。
結語:
建筑工程超長結構的處理上,為避免傳統結構施工技術下所造成的結構缺陷,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工程企業越來越傾向于采用后澆帶施工技術的處理方式,但因為后澆帶施工的難度系數較高,工程企業應根據超長結構的具體特點,保障后澆帶設置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魯明豫.建筑工程中超長結構后澆帶的施工技術分析[J].磚瓦世界,2019,000(006):69.
[2]葉坤永.房建工程中超長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分析[J].安徽建筑,2018,222(04):96-97.